第1部分(第3/4 頁)
也拿起了槍。1929年的大年初一,紅4軍離開井岡山,進軍贛南閩西。國民黨軍劉士毅部緊追不捨。毛澤東在大柏地佈下口袋,與追敵一決死戰。戰鬥中,毛澤東揮槍親率警衛排衝鋒,大敗追敵。這次戰鬥是毛澤東一生中絕無僅有的一次揮槍衝鋒。他後來寫詩為志:“當年鏖戰急,彈洞前村壁。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
不愛弄槍,卻膽大如天。進入戰場,就似馳騁於自由天地。解放戰爭轉戰陝北期間,毛澤東身邊只有4個警衛連,卻偏要與國民黨軍數十萬部隊周旋在陝北的群山萬壑,他勝似閒庭信步。山下幾萬國民黨軍篝火連營,一望無盡。毛澤東在山上唱罷一段《空城計》,然後酣然入睡。
毛澤東用兵如神,文韜武略、施展自由。他手下幾行字,也可頂數萬兵。1948年10月,蔣介石密令傅作義偷襲西柏坡,傅作義秘密調集5個師,外加數百輛汽車,從保定出發,企圖閃電般速戰速決。
西柏坡周圍只有少量警衛部隊,情況已經異常嚴重。毛澤東卻不慌亂,連續寫了三篇新聞稿,新華社一播,直戳蔣介石、傅作義的要害:“這裡發生一個問題:究竟他們要不要北平?現在北平是這樣的空虛,只有一個青年軍二○八師在那裡。通州也空了,平綏東段也只稀稀拉拉的幾個兵了。”如果解放軍攻北平,“整個蔣介石的北方戰線,整個傅作義系統,大概只有幾個月就要完蛋”。傅作義大驚失色,慌亂下令招回部隊,死守北平。一篇新聞稿,退卻數萬兵。國民黨的幾萬大軍被毛澤東“調”回了北平。一代統帥用兵至此,讓人高山仰止。
在對手眼中,毛澤東的文章處處蘊含玄機。但對紅軍、解放軍官兵來說,毛澤東的文章、講話則如春風拂面,細雨潤物。1928年5月,湘南起義隊伍到達井岡山。在一塊平地上,毛澤東席地而坐,一席講話,一下就抓住了所有官兵的心。
毛澤東說:紅軍是革命的隊伍。馬克思、列寧寫了很多書,我一下子講不了那麼多。我現在只講“二、三、四”三個字的道理。“二”,就是兩種戰爭,一種是正義的,一種是非正義的。我們共產黨人,就是要用正義戰爭反對非正義戰爭。“三”,是三大紀律,我們是革命的隊伍,沒有紀律就不能統一行動。“四”,就是我們革命軍隊除了打仗消滅敵人以外,還要做好四件工作:一是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農民協會,二是建立赤衛隊、暴動隊、游擊隊,三是建立蘇維埃政府,四是建立共產黨的組織。
一個“二、三、四”,紅軍的宗旨、任務被毛澤東闡述得一清二楚。這些剛加入革命隊伍不久的“泥腿杆子”聽得懂,記得住。就連才高八斗的大文人柳亞子,在後來追憶與毛澤東的交往時,也由衷讚歎:“與君一席肺肝語,勝我十年螢雪功。”
從書生到統帥,毛澤東集政治家的膽識圓通、哲學家的深邃智慧、軍事家的氣魄機敏、詩人的浪漫想象於一身,譜寫出一部部氣勢恢宏的戰爭史詩,導演出一幕幕扣人心絃的戰爭活劇。無論是崇拜他、敬仰他的人,還是研究他、分析他的人,甚至於他的對手、敵人,當面對他卓越的指揮藝術、精闢的軍事思想和他創造的戰爭偉業時,都不能不由衷地感嘆:毛澤東用兵真如神!
。 想看書來
二 探索道路 駕馭戰爭(1)
武漢,黃鶴樓。
這座長江岸邊的古樓,被稱作中國四大名樓之一,曾引得無數文人騷客發無盡之感慨,抒千古之遐思。
1927年春天,大革命面臨失敗。毛澤東獨步徘徊於黃鶴樓前,吟出了一闋《菩薩蠻》:“黃鶴知何去?剩有遊人處。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此時的毛澤東,“心情蒼涼”。他意識到只有拿起刀槍,建立軍隊,才是中國革命成功的唯一選擇。在八七會議後,中共中央負責人瞿秋白要他到上海中央機關工作時,他堅定地回答:我不願去住高樓大廈,願到農村去,上山結交綠林朋友。
此一去,天高地遠,道路崎嶇;此一去,他離開城市22年;此一去,他在農村探索出一條中國革命勝利之路,締造了一支偉大的人民軍隊,創造了一整套中國革命戰爭獨特的戰略戰術。
1927年8月1日,南昌城頭破曉的槍聲,宣告了中國共產黨人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開始。隨後,八七會議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湘贛邊界的秋收起義、廣州起義相繼爆發。
翻開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遙看俄國革命走過的道路:武裝奪取政權、戰爭解決問題,先佔城市、再佔農村的確是基本原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