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頁)
一座被革命火種點燃的山。毛澤東在此總結了紅軍游擊戰爭基本的戰略戰術,進而將紅軍游擊戰爭基本戰略戰術系統化、理論化,並在實戰之中發揚光大。這標誌著他已經開始讀懂戰爭這部“無字天書”。
軍事統帥的地位是在戰爭實踐中形成的,毛澤東在戰爭初期總結的紅軍作戰原則,遠遠高出那些依據作戰條令與理論典籍所形成的作戰方案。中央蘇區紅軍在毛澤東指揮下,誘敵深入,靈活機動,連續取得三次反“圍剿”作戰的偉大勝利。全軍上下對毛澤東的指揮心悅誠服,一位紅軍高階指揮員興奮地說:到底還是拿鵝毛扇子的厲害。
到了第三次反“圍剿”,中央蘇區紅軍的認識已經統一到毛澤東的軍事理念上,說東打東,指西打西,3萬紅軍在毛澤東的指揮下,打敗了蔣介石指揮的30萬大軍。
支紹曾(軍事科學院原軍事歷史研究部副部長、博士生導師)在戰爭的舞臺上,毛澤東是最講科學、最講兵法的人,也是最不受兵法條文束縛的人。他說:打仗沒有什麼妙計,如果有什麼妙計的話,那就是知彼知己,根據實際情況作出正確的決策。他的作戰指導,從來都是不拘一格,毫無成規,追求“活打”,反對“死打”,總是一切從戰爭、戰場、敵我、攻防的實際出發,來確定戰爭指導方略。
這種靈活多樣的戰術,不僅令他的對手茫然失措,也令他的同志相當費解。“左”傾教條主義者則視之為異端,當做山溝裡的“遊擊主義”。1931年11月,在瑞金舉行的贛南會議上,毛澤東被剝奪了黨權和軍權。1932年10月召開的寧都會議,又撤銷了毛澤東的軍事領導職務。
從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開始,失去毛澤東的紅軍,指揮權完全把持在教條主義者手中,因而喪失了紅軍游擊戰爭特有的機動靈活的作戰風格。進攻中的冒險主義,防禦中的保守主義,退卻中的逃跑主義,錯誤的軍事路線葬送了中央蘇區,中央紅軍不得不走上漫漫的長征路。
長征路上,關山重重,紅軍連番苦戰,卻始終無法擺脫被動。湘江之戰,幾萬紅軍血灑江岸,紅軍瀕臨絕境,中國革命到了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
在紅軍將士的呼喚之中,毛澤東重新回到了紅軍的領導崗位。1935年1月召開的遵義會議,是中國革命的轉折點,也是毛澤東軍事生涯的新起點。
在毛澤東指揮下,衣衫襤褸的數萬紅軍周旋於幾十萬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之中,四渡赤水,兵逼貴陽,巧渡金沙江,飛越大渡河,跳出了國民黨軍的包圍圈,奪回了戰爭主動權。
毛澤東在人民軍隊中的統帥地位日益穩固,成為全軍擁戴的最高統帥。他的作戰指揮藝術,爐火純青,出神入化。他的全部制勝要訣只有一個字:變。所謂法無定法,由變求通,由變制勝,融匯百家之長,卻不拘於書本教條。因而他能夠較快地衝破戰爭迷霧,成為破解戰爭這部“無字天書”的偉大統帥。
趙一平(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左”傾錯誤路線統治全黨時期,黨內一些領導人稱毛澤東是“把古代的《三國演義》無條件地當做現代戰術,把古代的《孫子兵法》無條件地當做現代戰略”,把曾國藩的治軍方略當做“兵法之寶”。毛澤東對此付之一笑。他後來說:“《孫子兵法》當時我並沒有看過,《三國演義》我看過幾遍,但指揮作戰,還記得什麼《三國演義》,統統忘了。”
毛澤東真正系統研究中外軍事典籍,是在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陝北之後。為了總結土地革命戰爭的歷史經驗,毛澤東系統研究了《孫子兵法》、克勞塞維茨《戰爭論》等中外軍事著作,以及蘇聯、日本的軍事典籍與作戰條令,寫出了《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等重要軍事理論著作。全國抗日戰爭初期,毛澤東又先後寫出了《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戰爭和戰略問題》等著名軍事著作,奠定了他作為偉大軍事理論家的歷史地位。
一 出自書生 成於統帥(3)
“戰地黃花分外香”。毛澤東一生最豐富多彩的樂章是在戰爭中奏響的。他締造和領導了人民軍隊,他在中國革命戰爭史冊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以至於誕生出一些讓人費解的插曲。
毛澤東指揮千軍萬馬,卻很少真正拿過槍。1928年4月,朱德、毛澤東會師井岡山。在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成立大會上,毛澤東破天荒地跨上了駁殼槍,還隨口說出兩句打油詩:“身背盒子槍,師長見軍長。”
周繼強(軍事科學院原軍事歷史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員)還有一次,毛澤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