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3/4 頁)
打到敵人那裡去;在晉察冀抗日根據地,聶榮臻的方法是“到敵後之敵後”,主力轉入日軍深遠後方作戰;在蘇中抗日根據地,粟裕的方法是:“以進為進”,主力撤至敵軍“清鄉”區外圍,隨時抓住敵人弱點,機動地予以打擊。
到了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內外線作戰理論更加豐富多彩,大氣磅礴,何時內,何時外,為何內,怎樣外,靈活變化,因勢而用。當內線能多消滅敵軍,就暫時在內線多打勝仗,當外線能創造更加廣闊的天地時,他一定出奇制勝。毛澤東從不因循機械的定法,而是根據具體情況,採用適當方式。
txt小說上傳分享
十二 內線防禦 外線進攻(3)
在毛澤東指導下,蘇中戰役,粟裕巧妙排程指揮,華中野戰軍充分發揮在解放區內作戰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以靈活機動的戰術,集中兵力,各個殲敵,七戰七捷,共殲敵萬餘人。
江英(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蘇中戰役,以及其他戰役都證明,依託解放區,實施內線作戰,人民解放軍一般能夠以較少的代價取得重大的勝利,而脫離解放區深入國民黨統治區作戰,則代價較大,勝利的把握也少。
毛澤東和中央軍委密切注視著戰局的發展。根據戰爭前四個月的作戰經驗和敵我力量對比,確定了新的作戰原則,就是:選擇作戰地域,應以便利殲敵為前提;轉入外線作戰的時機,應該與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的程度相聯絡。
全面內戰開始後的一年中,人民解放軍依託解放區實施內線作戰,共殲敵112萬人。國民黨軍的總兵力由戰爭開始時的430萬人減為370萬人,正規軍由200萬人減為150萬人。而人民解放軍則由戰爭開始時的127萬人發展到195萬人。
敵我力量對比的重大變化,使毛澤東得以將早已成竹在胸的外線戰略進攻計劃提前付諸實施。他不待國民黨軍的進攻被徹底粉碎,不待人民解放軍的數量和裝備超過國民黨軍,立即轉入戰略進攻,將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用陳毅元帥話說,就是“用蔣介石的骨頭熬蔣介石的湯”。
1947年6月30日夜,月明星稀,劉伯承、鄧小平指揮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突然強渡黃河,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
蔣介石手忙腳亂,急調部隊封堵。毛澤東看上的是地處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大別山,那裡是國民黨統治區的腹心地帶,挺進大別山可直接威脅上海、南京。
華國富(軍事科學院原軍事歷史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員)毛澤東將國民黨軍重點進攻山東、陝北的兩大集團稱作兩個拳頭,而將中原稱為國民黨軍的胸膛。他形象地比喻說:“蔣介石兩個拳頭這麼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來了。所以我們的戰略就是要把這兩個拳頭緊緊拖住,對準他的胸膛狠狠插上一刀!這一刀就是我劉鄧大軍挺進中原。”
毛澤東指示劉伯承、鄧小平:“下決心不要後方,以半月行程,直出大別山。”
這是中國革命戰爭史上石破天驚的一刻。劉伯承、鄧小平指揮部隊以破釜沉舟的氣概,奪路搶隘,千里躍進,終於到達大別山,並以頑強的戰鬥粉碎敵人的圍攻,站穩了腳跟。
毛澤東要求劉鄧大軍不要後方,千里躍進,孤軍深入敵人的深遠後方。劉伯承對此感嘆說:這一行動“史無前例”。時任美國軍事記者的貝爾登則驚歎:“這一軍事行動的構想——它的膽識、氣魄,特別是它的創造性的想象力”,高明出色,“中國共產黨的軍事領導人在這一事件上堪稱大師” 。
與此同時,根據毛澤東的部署,陳毅、粟裕指揮華東野戰軍主力挺進豫皖蘇,陳賡、謝富治集團進軍豫西,全力配合劉鄧大軍行動。三路大軍逐鹿中原,在江、淮、河、漢之間構成“品”字形陣勢,互為犄角,密切協同,一下把國民黨軍的部署扯得七零八落。
而在內線,彭德懷指揮西北野戰軍在陝北,許世友、譚震林指揮華東野戰軍內線兵團在膠東緊緊拖住國民黨軍重兵集團。
人民解放軍形成了三路大軍中央突破,兩路大軍兩翼拉開的戰略格局。外線出擊與內線作戰相互配合,戰爭的天平由此徹底向人民解放軍一方傾斜。
毛澤東因此豪邁地指出:“中國人民的革命戰爭,現在已經達到了一個轉折點”,“這是蔣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統治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這是一百多年以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
如此壯麗的戰爭畫卷,令人不能不熱血沸騰,浮想聯翩。從井岡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