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1/4 頁)
背錄杭���蠖�由迫緦鰨����保�謖庖瘓霾吖�討刑逑值昧芾煬≈隆�
戰爭的程序完全按照毛澤東和他的將帥們所設想的軌跡發展。華東野戰軍與中原野戰軍在中原戰場聯手作戰,縱橫馳騁在江淮河漢之間,取得了豫東戰役的勝利,打破了中原戰場的僵局,為最終徹底消滅中原戰場的國民黨軍奠定了基礎。
毛澤東因此定下決心,集中中原、華東兩大野戰軍主力在中原戰場與國民黨軍決戰,待殲滅國民黨軍中原主力後再渡江南下。
華東、中原野戰軍再接再厲,連續取得襄樊戰役、濟南戰役等勝利,掌握了戰場主動權,繼而兩軍協同,發起淮海戰役,取得了中原決戰的最後勝利。
精通哲學的毛澤東,又洞悉戰爭。他以哲學入軍事,創造了獨樹一幟的軍事辯證法;他以哲學入戰爭,構建了戰爭指導中博大的時空觀。“東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毛澤東超越區域性戰場狹小的地域時空,以中國遼闊疆域作為求生存、謀發展的空間,指導人民軍隊走出困境,贏得勝利,贏得輝煌,最終贏得了一個朝氣蓬勃的新中國。
txt小說上傳分享
十二 內線防禦 外線進攻(1)
毛澤東一生嗜書如命,與書為伴。馬背上吟,擔架上讀,一張大床,書佔一半。他曾經戲稱,我是用“文房四寶”打敗了國民黨的“四大家族”。
明人馮夢龍所著《智囊》一書,晚年毛澤東時常閱讀,對孫臏褒獎有加。有段記述孫臏“圍魏救趙”的文字,毛澤東寫下這樣的評語:“攻魏救趙,因敗魏軍,千古高手”。
圍魏救趙,是毛澤東在指導中國革命戰爭中運用最熟練的戰法之一。如果只是仿照古人,毛澤東當然不會成為一位偉大統帥。他的偉大,在於他基於古典戰法,而不囿於古典戰法,從人們熟知的圍魏救趙戰法中昇華、構思出一整套內線與外線相結合,防禦與進攻相融匯的新的戰略戰術,形成了在世界戰爭史上獨具中國特色的戰爭指導理論。
毛澤東第一次採用圍魏救趙的戰法,是在1929年初。國民黨湘贛兩省軍隊共6個旅約3萬兵力,分五路進攻井岡山根據地。
在寧岡縣一個小村莊——柏路村,毛澤東主持召開前委聯席會議,決定採取圍魏救趙的戰法,以彭德懷率紅5軍和紅4軍一部內線防禦,保衛井岡山,他和朱德率領紅4軍主力出擊贛南閩西,外線進攻,內線與外線相配合,以打破敵人的經濟封鎖。
陳力(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所研究員)這還是一次不太成功的圍魏救趙嘗試。進軍贛南閩西的紅4軍主力調動了敵人,但由於進攻井岡山根據地的敵人兵力很多,根據地還是最終失守,圍魏救趙、打破敵人“會剿”的目的最終沒有實現。然而,毛澤東指揮紅4軍主力在贛南閩西在新開闢的革命根據地裡與敵作戰。
同年5月,紅4軍主力來到贛南,國民黨軍立即發動“進剿”。毛澤東以地方武裝內線作戰,率領主力出擊閩西,三打龍巖城,不僅粉碎了國民黨軍對贛南的“進剿”,而且初步開闢出了閩西蘇區。
此後,毛澤東熟練地運用了圍魏救趙戰法,並上升一步,創造出了紅軍以內線防禦與外線進攻相結合,打破敵人“進剿”的作戰指導理論。
壽曉松(軍事科學院戰爭理論和戰略研究部部長、研究員)所謂內線與外線,是對軍隊作戰空間的一種界定。內線是指處於防禦或被包圍態勢下的軍隊所擁有的作戰線;外線是指處於進攻或實施包圍態勢下的軍隊所擁有的作戰線。毛澤東認為,紅軍作戰,能在內線消滅敵人打破“進剿”最好,否則就必須堅決地“使用紅軍主力突破敵之圍攻線,轉入我之外線即敵之內線去解決這個問題”。以主力的外線進攻,結合一部的內線防禦,打破敵人對根據地的“進剿”,這就是毛澤東對圍魏救趙戰法作出的新解。
到中央蘇區粉碎國民黨軍的大規模“圍剿”作戰時,毛澤東的內外線作戰理論再進一步,形成了獨特的內線作戰中的外線作戰理論。中央蘇區第一、第二、第三次反“圍剿”,都採取了誘敵深入的作戰指導,執行的是集中優勢兵力和戰役戰鬥的速決戰的作戰原則。從作戰空間上講,紅軍都是在根據地內作戰,屬於內線作戰。但毛澤東卻賦予這種內線作戰與眾不同的涵義,這就是戰略上的內線作戰,戰役戰鬥上的外線作戰,內線作戰與外線作戰相互轉化。
毛澤東對於這種轉化有著精闢的論述。他說:將敵軍對我軍的戰略上優勢,改為我軍對敵軍的戰役或戰鬥上的優勢。將戰略上處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