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1/4 頁)
自序
青少年時的夢想是當一名“紅色工程師”,參與科技興國的現代化建設大業。未料後來我卻從理工科轉到了一個似乎完全不相干的專業領域——金融。其實,金融與現代化的關係,就如同科技與現代化的關係一樣,彼此非常密切。無須運用連續時間金融學理論或抽象的數學模型,只要從跨國實證迴歸分析中,我們就可以清晰地看到,金融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顯著正相關和互為因果的關係。
中國的近代史也驗證了金融與現代化的關係。從鴉片戰爭到中央計劃經濟時代,金融抑制曾經是中國經濟停滯和落伍的重要原因。中國洋務運動的先驅——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都曾痛切地認識到金融對富國強兵的重要性。
中國當代改革開放的啟航人*更是精闢地指出,“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然而,由於多年傳統計劃經濟的影響,中國的金融體系欠發達,且長期以來積累了許多系統性風險,在資產質量、盈利能力、風險管理、公司治理、內控與合規等方面存在一些根深蒂固的問題,對公眾與投資者的信心產生了負面的影響,構成了威脅中國宏觀經濟穩定與長期增長的一個主要隱憂。
一個健康的、執行良好與高效率的現代金融體系能夠把中國珍貴的國民儲蓄轉化為最有回報的投資,從而提高生產率,保障國民經濟持續與高速的增長。近年來,金融改革成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頭戲,並且在銀行改革與資本市場領域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和突破性的進展。中國必須不失時機,在過去累進改革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快與深化金融改革,鞏固業已取得的改革成果,有效應對新的系統性金融風險,併成功地迎接全球化的挑戰。
多年來,作為一個身處金融市場前沿的專業人士,我慶幸能有機會親身經歷和見證中國金融體系的快速演變與發展,能夠思考現實世界裡許多活生生的金融問題,尤其是銀行體系與資本市場發展所面臨的一些焦點問題。
本書收錄了我在過去數年中陸續發表的有關金融改革的一些文章,基本上都是在亞洲金融危機以後撰寫的,覆蓋了從1997—2007年這段時期。遑論這些文章是否含有真知灼見,所表達的觀點是否仍然正確,是否經得起實證的支撐與時間的檢驗,至少它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本人在中國金融改革一個重要而特殊的時期裡,對一些重大金融問題的思考與探索,或許能為對金融有興趣的讀者朋友提供某些有價值的參考。
在此,感謝清華大學出版社趙岸英編輯的出色工作。我還要藉此機會特別感謝國內外金融界許多前輩和良師摯友對我的支援和指導,他們包括但不限於:白重恩、陳元、陳志武、陳章武、曹鳳岐、戴相龍、方星海、高西慶、郭樹清、胡曉煉、胡懷邦、黃亞生、姜建清、金立群、蔣定之、蔣超良、李劍閣、李克穆、李揚、李克平、李稻葵、李軍、李勇、李禮輝、李山、李子奈、林壽康、林毅夫、劉鴻儒、劉遵義、劉明康、劉士餘、樓繼偉、*、潘功勝、錢穎一、沈聯濤、史美倫、宋逢明、唐雙寧、屠光紹、吳敬璉、吳曉求、吳曉靈、王忠民、王君、王一江、汪建熙、魏傑、魏尚進、肖鋼、項懷誠、項俊波、謝平、易綱、楊凱生、餘永定、周小川、趙純均、鄒恆甫、張建國、勞爾德?布蘭克芬(Lloyd Blankfein)、奎恩?科爾(Chris Cole)、傑瑞?卡略根(Jerry Corrigan)、傑佛裡?加頓(Jeffrey Garten)、羅伯特?霍麥茲(Robert Hormats)、羅伯特?莫頓(Robert Merton)、勞倫斯? 薩默斯(Larry Summers)、約翰?舍恩(John Thain)、約翰?桑頓(John Thornton)、保羅?沃爾克(Paul Volcker)、羅伯特?佐利克(Robert Zoellick)和漢克?保爾森(Hank Paulson)。
txt小說上傳分享
目錄
01 金融與現代化
07 中國銀行體系的弱點探究
011 中國的銀行改革:一次新的長征
031 利用資本市場推進中國經濟結構改革
043 中國銀行業不良資產處置的風險
047 城市基礎設施投融資發展方向
051 中國資本市場如何實現飛躍
055 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