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3/4 頁)
已在美國公眾心目中享有極高的聲譽。美國人民對美聯儲這樣一個未經選舉產生的,卻有巨大影響力的精英機構的信任甚至超過了對包括國會在內的許多公共權力機關的信任。
(本文原載於《財經》雜誌總第200期,2007年12月10日)
中國金融未來十年展望(1)
未來十年,中國金融改革的目標應當非常清晰,那就是要在中國建立一個健康的、有效率的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金融體系。作為一個轉軌國家與新生市場經濟體,金融改革在中國整個經濟體制改革議事日程上佔據著特殊的重要位置。因為資本配置方式是區分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最重要指標,金融改革是否到位,關係到中國能否由一箇中央計劃經濟體系成功轉型成為一個真正的市場經濟體系。而未來十年,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的最後也是最關鍵的階段。如果中國在金融改革這個最艱難最複雜的領域取得最終突破,那麼,*1978年所發動的中國改革開放大業就將大功告成。
金融改革的突破階段(1997—2007年)
回顧中國所走過的漸進式改革歷程,金融改革在較長的時期相對滯後。中國的改革最早從農村突破集體化制度實行家庭責任承包制開始,後來逐步擴大到城市與國營企業、外貿、財政、稅收等方面。在整個20世紀80年代,儘管金融改革也有一些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舉措,例如,把工商銀行從中國人民銀行分拆出來,人民銀行獨立成為一個專職的中央銀行,整體而言金融改革並不是當時中國經濟改革的重心。
金融改革真正受到重視並提上重要日程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在1993—1996年那一輪經濟過熱中,銀行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信貸與貨幣供應的失控,刺激了房地產和固定資產投資,且一發不可收拾,突出的現象如亂貸款、亂集資、企業三角債等,整個金融體系混亂不堪,通貨膨脹扶搖直上,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視和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從那時起,中國剛剛認識到了從制度層面對銀行體系進行改革的必要性。但總體上來看,20世紀90年代的改革重點還是在宏觀領域,如宏觀調控政策體系、財政稅收制度、外匯體系改革等,沒有真正深入到金融體系本身。
直到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以後,中國才如夢方醒。在1997年底中央召開了第一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把防範金融風險、金融改革與金融安全置於黨和國家政策的最高日程。1998年3月對四大國有商業銀行首次注資,1999—2000年成立四大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劃撥接收不良貸款,2003—2007年以來的銀行大規模注資、不良貸款劃撥、引進戰略投資者、上市等,這一系列大手筆的改革可以說是在重組、整頓,或者說是挽救一個在多年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以銀行為主的、非常脆弱的、不穩定的金融體系。
1997年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是中國金融改革的一個分水嶺。從此以後,中國才意識到自己脆弱的金融體系釀成了多麼嚴重的系統性風險。鉅額不良貸款,薄弱的風險管理與內控、IT與信貸決策機制,對中國經濟構成了一個很大的隱憂。1997—2007年的十年間,中國政府對金融改革給予了較大重視,並取得了重大突破性進展,將一個非常低效、脆弱、管理不善的金融體系(主要是銀行體系)從危機中拯救出來。
應該指出,過去十年的累積改革在比較大的程度上消除了歷史遺留的包袱與隱患,為今後的金融發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礎。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中國金融體系未來就是坦途蕩蕩,我們可以從此高枕無憂。事實上,我們離現代金融體系的標準還相距甚遠。所以,我們應該趁熱打鐵、再接再厲,進一步鞏固改革所取得的成果,深化改革,推進從銀行到資本市場整體配套的綜合金融改革。終極目標就是要建立一個健康的、有效率的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金融體系,從而能夠把中國的國民儲蓄轉化為更有效率的投資,提高生產率,保證中國的經濟能夠繼續可持續地高速增長。 電子書 分享網站
中國金融未來十年展望(2)
如何深化金融改革
至於如何進一步推進金融改革,實現最終目標,可以具體分為以下幾個板塊來講解。
第一,銀行板塊。銀行是中國金融體系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進一步鞏固和強化過去改革累計的成果,是當前的首要任務。對於一些尚未改制重組的金融機構,如光大銀行、農行、國家開發銀行等,要儘快注資完成財務、業務與機制重組,把過去已經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