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改易,桑田變遷,江河湖澤、村落人物,全有消長,但是愛敦荒原,卻一直沒有變化。它的地面,既不是峻陡得要受風吹雷震;又不是平衍得要受水衝泥淤。除去一條古老的大道,和就要提到的一座更古老的古冢——古道和古冢,也因為一直沒變,差不多成了兩種天然產物了——就是地面上極細極小的高低凹凸,也全不是犁、耙、鍬、鎬的工作,都只是最近一次地質變化的摶弄揉搓,原模原樣一直保留到現在。
① 哈坡在《哈代鄉土志》裡說,“一個在城市裡長大的人‘感情麻痺,精神遲滯,受城市囂塵的壓抑’(引哈代的《林中》)……他可以跑到愛敦荒原的農田上過一個時期的隱士生活,把已經飽嘗的城市囂塵滋味完全隔絕,然後再回到城市,那時他就精神重新振作,步履更加健捷。”此可與這一句作比較。
上面提過的那條大道,在荒原比較低平的那一部分上,從天邊這一頭兒一直橫貫到天邊那一頭兒。原來羅馬時代的西方大道伊乞尼阿路(也叫伊鏗尼勒路)①分出一條支路來,從附近經過;我們剛才說的那條大道,有許多部分,就鋪在這條羅馬支路的舊址上面。那一天黃昏的時候,雖然暮色越來越暗,把荒原上細微的地勢弄得模糊不清,但是白漫漫的大道,卻差不多還和先前一樣地明顯。
① 伊乞尼阿路:羅馬人征服不列顛之後,在全國有關軍事政治經濟商業的地點,全修有大道,貫通聯絡,在西部的幹路,就是伊乞尼阿路。
二 人物和愁恨攜手同登場
還鄉……二 人物和愁恨攜手同登場一個老頭兒順著這條大道走來。他滿頭的白髮,好像一座雪山,兩個肩膀佝僂著,全身都顯出老邁的樣子來。他戴著一頂光面兒帽子,披著一件老式海員外氅,穿著一雙皮鞋,他那衣服上釘的銅鈕子,上面還都鑄著船錨的花樣。他手裡拿著一根鑲銀把兒的手杖,簡直跟他的第三條腿一樣,每隔幾英寸,他就非把它的下端往地上一拄不可。看他那種樣子,準會有人說,他當年大概是海軍軍官一流人物。
那條長而走起來很吃力的大道在他面前展開:空曠、乾燥、白漫漫的。大道可以暢通到荒原各處,它把那一大片昏暗的地面平分作兩半,好像滿頭黑髮中間的一道縫兒,邐迤起伏,越遠越細,一直伸展到最遠的天邊才消失了。
老頭兒時時抬頭,把面前他要穿行的那片曠野使勁兒打量。打量了半天,他看出來,有一個小黑點兒,在他前面遠遠蠕動;再仔細一看,那個黑點兒彷彿是一輛車,也朝著他所要去的方向前進。在那樣一大片景物上,只有這一點點會活動的東西,因此景物上一般的荒涼僻靜,反倒叫它襯托得越發明顯。大車進行得很慢,老頭兒離它顯而易見一步近一步。
老頭兒走得更靠跟前的時候,只見那件東西原來是一輛有彈簧輪子的大篷車,樣式很普通,顏色卻特別,是一種令人悚然的紅色。趕車的跟在車旁,也和車一樣,全身紅色。他的衣服、他的靴子、他頭上的便帽、他的臉、他的手,一律紅彤彤的。看他的樣子,那種顏色並不是暫時塗在他的外表的,而是滲到他的面板裡面去了。
這種情況的原因老頭兒卻很明白。原來這個趕車的人是一個賣紅土的;他專管把紅土賣給鄉下人去染綿羊①。他這行人,在維塞斯那塊地方上,眼看就要完全絕跡了;在現在的鄉村裡,他的地位正和一百年前的鴕鴕②在動物界裡一樣。他把過去的生活方式和現時一般流行的生活方式聯絡了起來,成了一種稀罕、有趣、快要絕跡的環節。
① 紅土……染綿羊:英國地誌家赫門·裡在《哈代的維塞斯》裡說,“紅土是一種紅粉,過去有一個時期,農民曾大量用這種東西,在羊身上作記號,並一度專靠穿鄉遊巷的小販供給。現在(1913)絕少看見這種人了。”紅土是一種像土的紅色鐵礦,染綿羊是趕羊到“廟會”出賣時,在羊身上作記號,以免和別人的羊混雜。
② 鴕鴕:鳥名,十六世紀時,發現於冒銳些司島,形狀活動,笨拙不靈,十七世紀末絕跡。
這位年老的軍官,一點一點地趕上了他前面那位同路的行人,問他晚上好。紅土販子轉過臉來,還禮回答;只聽他的腔調,抑鬱沉悶、含有心事。他的年紀很輕。他長得雖然不能說一準齊整,卻也差不多夠得上齊整兩個字,要是說他本來生得不錯,大概不會有人反對。他的眼睛,在紅色的臉上閃爍,自然透著有些奇怪,但是眼睛本身卻很引人注意:跟鷙鳥的眼一樣銳利,像秋天的霧一樣蔚藍。他沒有連鬢鬍子,也沒有八字須,所以他那臉的下半截都光光的,露出柔和的曲線來。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