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第2/4 頁)
共知的反法西斯鬥士。然而這時,波蘭流亡政府在倫敦成立,並向蘇聯派遣大使。埃利希和阿爾特立即拜會大使,接受大使的指示。指示之一是尋找失蹤的波蘭軍官,阿爾特還準備到烏拉爾集中營探查關押在那裡的波蘭士兵,以便把他們組成軍團同紅軍一起對德軍作戰。他們完成任務後將前往倫敦向自己的政府報告。這兩位過分積極的波蘭鬥士觸到蘇聯的隱秘。四千名波蘭軍官的遺骸早已埋葬在卡廷森林的黃土中,萬一被兩位波蘭人發現,世界上定會掀起軒然大波,極大地損害蘇聯的形象。這兩人又在蘇聯監獄裡關了一年半,對蘇聯監獄的真實情況相當瞭解,如放他們到英國去,不知會向西方說什麼壞話。堵住他們嘴的最好辦法就是讓他們永遠無法開口。蘇聯國家安全部邀請他們商議事宜,兩人高高興興地去了,從此再沒出來。直到1943年,維辛斯基在莫斯科、蘇聯駐美大使李維諾夫在華盛頓,才同時宣讀莫洛托夫的宣告:“埃利希和阿爾特釋放後仍從事敵對蘇聯的活動,號召紅軍戰士立即停止同德軍作戰,並同德國簽訂和約。”宣告之荒謬,用不著解釋。
藍英年:比羅比詹的噩夢(2)
斯大林迫於財力和物力的需要,於1942年4月成立了猶太人反法西斯委員會,把希特勒改為法西斯,所以這個日期也是正確的。這個委員會並非國際組織,只是蘇聯一國的組織。任務更加單純:向美國猶太闊佬要錢。但蘇聯沒有西方知名的猶太人,國內猶太作家所寫的作品多半是歌頌蘇聯政府如何關懷猶太人的宣傳品,沒翻譯到西方去,更談不到流行了。再偉大的演員不到國外演出,外國人也不會知道。沒辦法,只好矬子裡拔將軍,把在蘇聯稍有名氣的猶太作家、演員和藝術家選入委員會。其中還有幾位只用猶太語寫作的作家和詩人,他們的作品譯成俄語後在蘇聯才擁有讀者。我只介紹幾位本文將多次提到、但中國讀者完全陌生的委員。米霍埃爾斯是蘇聯猶太劇院最著名的演員,斯大林獎金的獲得者。他極富表演才華,把莎士比亞的“李爾王”演絕了。米霍埃爾斯天真善良,像個大孩子。他不僅在猶太人中間,在蘇聯各民族中間都享有崇高的威望。米霍埃爾斯被任命為委員會主席。費費爾和馬爾基什都是詩人,可我不僅沒讀過他們一行詩,連他們的名字都是讀檔案時才見到的。費費爾和馬爾基什是一對冤家對頭,什麼都談不攏,互相看不起對方的詩作。費費爾1942年便擔任安全部的秘密情報員,代號為佐林。他自恃有後臺,除米霍埃爾斯外,別的委員全不放在眼裡。他被任命為副主席,以便監視非黨演員米霍埃爾斯。委員會里所發生的事,委員們的言行,不管好的壞的,他都向安全部報告。波林娜·熱姆丘任娜不僅是政府要員莫洛托夫的妻子,本人也非等閒之輩。她當過漁業人民委員、輕工業部紡織與日用品總局局長,戰前還是聯共(布)中央候補委員。她在委員會里級別最高。委員會名義上屬蘇聯情報局領導,實際上聽命於安全部。情報局副局長是老布林什維克洛佐夫斯基,擔任過紅色工會國際總書記和蘇聯外交部副部長。他雖然並不管事,但名義上是委員會的領導,後來也和其他委員一起被處決。1948年以後,安全部把猶太人反法西斯委員會定為“猶太復國主義反蘇地下組織”,為首的仍是洛佐夫斯基。
委員會成立的首要任務是向國外有錢的猶太人弄錢。但在莫斯科守株待兔是辦不到的。斯大林非常惱火,莫洛托夫一再訓斥洛佐夫斯基。於是產生了到國外募捐的想法,募捐的人選很快便確定了:米霍埃爾斯和費費爾。費費爾仍肩負監視米霍埃爾斯的使命。斯大林還指示蘇聯駐美大使李維諾夫監視他們兩人在美國的活動。米霍埃爾斯在美國用猶太語演講,熱情洋溢,富於表情,很快便贏得美國猶太人的好感。他即興表演《李爾王》片段,美國猶太人大為傾倒,感嘆蘇聯演員對莎土比亞理解得如此深刻。米霍埃爾斯和費費爾同美國各種政治傾向的猶太人打交道,向他們介紹猶太人在蘇聯的生活和工作狀況,蘇聯工農業的成就,豐富的資源。當然都是根據莫斯科擬定的提綱講的。在世界反法西斯浪潮中,不少美國人改變了對蘇聯的看法,對蘇聯產生空前好感,所以許多猶太人慷慨解囊,對蘇聯大力支援。米霍埃爾斯和費費爾滿載而歸,不辱使命。他們覺得自己對國家作出貢獻,有些飄飄然了。戰後膽子越來越大,把委員會變成團結蘇聯境內猶太人、尋找失蹤的猶太人、處理各地猶太人事務的類似政府機構的中心了。費費爾更不知天高地厚。“費費爾從美國帶回兩件貴重禮物”,戲劇評論家博爾夏戈夫斯基在《命運寵兒的札記》一書中寫道,“兩件紐約猶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