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部分(第1/4 頁)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朱正:眼看世界,心想中國——讀《冷眼向洋》增訂本(1)
“冷眼向洋”是一句歇後語,毛澤東有詩:“冷眼向洋看世界”。說“冷眼向洋”就是“看世界”的意思。即使不曾聯想到毛詩也可以,從清朝說的“出洋考察”到前些年說的“洋為中用”,都是把“洋”字解釋做外國的意思。說“冷眼向洋”,就是用冷靜的眼光去看外國。資中筠、陳樂民主編,資中筠、陳樂民、馮紹雷、劉靖華幾位合著的這一部《冷眼向洋》,副題就是“百年風雲啟示錄”,就是用冷靜的眼光觀察20世紀這一百年美國、歐洲、俄羅斯(其中有七十年是蘇聯)有些怎樣的風雲變幻,特別是它們的這些成敗得失對我們有怎樣的啟示。
從主編寫的前言中可以知道,全書於1999年8月定稿,這是20世紀即將過去,新世紀即將來臨的時候。在這世紀之交,有不少人也在思考這方面的事情。所以這本書在2000年4月問世,立刻受到讀書界的歡迎,五千部書很快售罄,才幾個月出版社就安排了第二次印刷。幾年過去了,作者們又增寫了一些新的章節,修訂了一些舊說,以四分冊的形式出版了這個增訂本,書中增加了一些最新的材料,也反映出了作者更深入的思考,這就更見精彩了。我想在這裡擇要介紹一下書中的某些論點。
談到20世紀西歐國家和美國社會穩定、沒有發生###和革命的原因,書中指出:
並非是西方國家的統治者天生比較明智,而要歸功於社會批判的傳統。這種批判的動力是知識階層的責任感,其保障是充分的言論自由。因此,“不平則鳴”得到充分的發揮,任何社會不公和黑暗現象都得到不斷的揭露和批判,形成強有力的輿論監督。即使是代表各種利益集團的政客的互相揭短、攻擊,客觀上也起監督和制衡作用。由於政府領導是民選的,他們既不能壓制輿論,又不能置之不理,這就促成了改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反過來,這種改良和妥協也維持了社會的穩定,使資本主義制度得以延續,所以既得利益階層也有進行這種改良的動力。
不久以前,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出版了《我們瀕危的價值觀:美國道德危機》一書(中文譯本是2007年4月出版的),對美國現狀有所批評。資中筠發表的書評《另一種主流的聲音》(見《博覽群書》2007年6月號),指出:
在當前美國社會物慾橫流,對外不可一世的形勢下,卡特似乎有點特立獨行,似乎是偏離主流的異類。但是從某種意義上,他代表的也是美國的主流思想。事實上在美國社會中這樣的批評和反思是很常見的現象,是一種自我糾錯機制,因為當權者總是很有可能犯各種各樣的錯誤,當錯誤越來越嚴重時,來自各方面的反思和聲討也就越來越強烈,糾錯機制就會發揮作用。……這就是美國社會的希望所在。美國的政治體系有其自身的特點和發展邏輯,因此面對美國社會的反對聲音和浪潮時,不必大驚小怪,當各方面大聲疾呼“危機”時,也許正是“轉機”。對於前總統卡特的書也應作如是觀。
這篇卡特著作的評論,也可以看作給《冷眼向洋》書中補充的一個例項。
美國之所以能夠迅速發展,另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能夠把最先進的科學成就迅速轉化為生產力。而他們在這樣做的時候,卻更著重於基礎科學的研究。書中舉19世紀愛迪生的門羅公園實驗室和20世紀貝爾實驗室為例,“這說明了有眼光的企業家對人才的使用和培養決不是急功近利的,不著眼於立竿見影創造財富,但是歸根結底將帶來更大的財富。”美國的這一條經驗很值得我國###門的決策者思考。
對於美國的內外政策,美國部分的作者資中筠作了一個獨特的概括:對內立民主,對外行霸道。一般人都認為既然外交是內政的繼續,那麼美國對外的種種“不民主”的霸道行為是否意味著它的民主制度本身就是假的呢?或者倒過來,既然它是民主國家,那麼它在國際上的所作所為是否真如它自己所說,就是在推行民主呢?對這個問題,作者作了詳細的分析,說明二者可以並行不悖。簡單說來就是民主制度的核心是權力制衡,美國的內部制度有完整的權力制衡,有弱勢群體和平反抗的渠道,而國際上尚無這樣的機制,像聯合國之類的國際組織和公認的國際準則只有道義上的、軟性的約束,沒有硬性的權力,所以到目前為止,國際上還是強權政治起主要作用,美國作為無可匹敵的超級大國,對外實行霸權主義就不足為怪了。新版的書中對美國“以天下為己任”的霸權思想的歷史根源作了更為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