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1/4 頁)
三、高爾基與斯大林(3)
李:20世紀30年代,也是高爾基在中國威望最高的時候。有人把魯迅跟高爾基比較,說魯迅是中國的高爾基,那只是從影響上講的,其實兩個人是不一樣的。
藍:是不一樣。魯迅對民族性的探討非常深,高爾基只看重知識分子,對俄國農民則持否定態度,認為他們愚昧、不開化,而農民在俄國佔大多數。他尊重知識和知識分子,十月革命後竭盡全力維護知識分子,很了不起。但作為作家並未寫出可以同19世紀俄國偉大作家媲美的作品。早期關於流浪漢的作品還是很好的,晚年的一些長篇小說沒法看。不信,你找出《克里姆·薩姆金的一生》看看,能否還讀得下去,而這是他自己最看重的一本書。魯迅的作品不僅今天人們仍然愛讀,每讀還有啟發。高爾基是革命的海燕,為革命而創作,如他的《母親》,列寧就認為是一本非常及時的書。他的威望隨著革命的勝利越來越高。高爾基是當時政權所肯定的作家,魯迅則是當時政權所否定的作家。
李:高爾基能在一定程度上與斯大林合作,是不是與斯大林把他的地位抬得很高有關係?
藍:最初沒有作協,有的只有拉普等文學團體,中央不容易集中領導。1932年蘇共把所有文藝團體都解散了,準備成立便於領導的各種協會,其中以作協最大。1934年成立作協,除了高爾基之外,誰也當不了主席,因此斯大林需要高爾基回來。高爾基是來自“底層的作家”,十月革命前已很有名氣,加上他對布林什維克在經濟上的支援和與列寧的私交,十月革命後是當之無愧的無產階級第一作家。斯大林再抬也抬不到哪兒去了。斯大林要一統文藝界,需要高爾基出山。在一些文藝枝節問題上斯大林可以向高爾基讓步,但要求高爾基幫他鞏固自己的權力。在權力上斯大林決不允許高爾基幹預。一句話,斯大林需要的只是高爾基這塊招牌。後來高爾基為加米涅夫說情,就是干預了政治,斯大林便同他翻臉了。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四、複雜背景中的歷史群像(1)
李:最早讀您的文章就是談法捷耶夫之死的,他的性格好像比較複雜。過去一般把他看作簡單地聽從斯大林的“御用文人”,但讀了您的文章後發現實際情況並不那麼簡單。他的悲劇也是值得我們探討的。
藍:法捷耶夫是一個悲劇性人物,他有自尊心,有才華。後來地位變了對作家同行不太好,他不得不充當斯大林的文學“總管”,斯大林叫他幹什麼,他就幹什麼。愛倫堡曾經有個比喻,說他與斯大林的關係是元帥與士兵的關係。他自己也說,他一生最愛兩個人,一個是他媽媽,一個是斯大林,他一生最怕的兩個人也是他們兩個人。他的《青年近衛軍》寫青年們自發組織起來打擊德寇,受到斯大林的嚴厲批評,後來他昧著良心修改了,寫了黨組織如何領導青年們在德佔區同德寇戰鬥。但他自己對人說,這本書成了什麼樣子了?法捷耶夫是懂文學的人,卻不得不執行違背文學規律的政策。他不相信總書記對作家的指控,但又不能不相信。他內心極為痛苦,只好借酒澆愁,終於離不開酒了。斯大林去世後,他一度振奮過,想改善黨對文學的領導,還給赫魯曉夫等人寫過幾封信,但他們不理睬他。他在極度絕望的心情下開槍自殺了。
李:他講《青年近衛軍》改得不成樣子了,是在文章中,還是在書信裡?
藍:都不是,是在跟人的談話中。他晚年跟非黨作家或同文學毫不沾邊的人還說一些心裡話。
李:這樣修改作品與中國作家也有些相像。為了滿足領導的喜好和政治需要,隨著形勢變化而不斷修改作品。
藍:但是這裡也有所區別,法捷耶夫最後還是認清了斯大林的面貌。他只是不能不服從,而中國作家可能只是覺得自己改造得不夠。在斯大林統治最嚴酷的年代,布林加科夫、普拉東諾夫等作家,仍寫出像《大師和瑪格麗特》、《切文古爾》等反映現實的作品。當時當然無法出版,後來都出版了,引起了轟動。他們寫的時候堅信總有一天能出版。中國彷彿沒有作家在“大躍進”年代寫出真實反映“大躍進”的作品,準備以後出版。反映中國曆次磨難的作品都是後來寫的。
李:您對索爾仁尼琴和愛倫堡是怎麼評價的?
藍:索爾仁尼琴確實寫過許多好作品,比如《伊凡·傑尼索維奇的一天》,開創勞改營題材的先河,震撼人心。《癌病房》也很好,《古拉格群島》不是小說,而是對蘇聯專制制度各種表現的研究成果,不像文學作品感染力那麼大。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