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2/4 頁)
多情的,也會永遠地記住一些人,我們的粟裕同志,是人民用金子鑄入史冊的人,是人民永遠記住的人。”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抗美援朝第一司令員人選(1)
一、杜魯門悍然出兵朝鮮。中國主要戰略方向由東南轉到東北。毛澤東再次點將粟裕。
1949年6月至1950年6月,被中央軍委和毛澤東授予攻臺作戰的指揮重任,同時主持華東軍區暨第三野戰軍實際工作的副司令員粟裕,在整整一年間,將主要精力放在準備攻打臺灣以及解放沿海島嶼,剪除臺灣外翼上。正當他率領三野全部及其他野戰軍四個軍共16個軍近65萬人,積極準備發起“國內戰爭中最重要和最後的一次戰役”①的時候,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突然爆發。6月27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宣佈出兵朝鮮,並命令其第七艦隊進駐臺灣海峽,協防颱灣。同一天,美國操縱聯合國安理會,透過了部分聯合國成員國隨從美軍出兵朝鮮的決議。遠東美軍司令麥克阿瑟還在7月14日與蔣介石簽訂了臺灣“保衛協定”。
面對美國直接干涉中國內戰的行動,毛澤東於6月28日發出號召,提出:“全國和全世界的人民團結起來,進行充分的準備,打敗美帝國主義的任何挑釁。”周恩來也於同日呼籲:“全世界一切愛好和平正義和自由的人類,尤其是東方各被壓迫民族和人民,一致奮起,制止美國帝國主義在東方的新侵略。”②顯示了中國政府毫不畏懼頭號軍事強國的決心。隨後,全國開展了“反對美國侵略臺灣、朝鮮運動”。
美國出兵朝鮮與臺灣,使中國東北和東南兩個方向都受到嚴重的軍事威脅,中國所面臨的軍事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而東北是當時中國最重要的工業中心,戰略地位更為重要。中共中央冷靜地分析了新形勢,認為朝鮮戰局已趨複雜化,美國很可能繼續擴大戰爭,甚至攻擊中國東北地區。因此,中共中央領導人審時度勢,決定推遲解放臺灣的時間,將主要戰略方向由東南轉到東北。
7月7日,受毛澤東的委託,主持軍委日常工作的副主席周恩來主持召開了第一次國防會議,討論朝鮮局勢和國防問題。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代總參謀長聶榮臻、總政治部主任羅榮桓、中南軍區暨第四野戰軍司令員林彪、總後勤部部長楊立三、總政治部副主任蕭華、海軍司令員蕭勁光、軍委鐵道部部長藤代遠、軍委作戰部部長李濤、裝甲兵司令員許光達、炮兵副司令員蘇進等參加會議。周恩來首先傳達了毛澤東和中共中央對形勢的估計和成立東北邊防軍加強邊防,必要時出國支援朝鮮人民軍作戰的決定。並且說明一旦邊防軍參戰,“改穿志願軍服裝,使用志願軍旗幟”。③然後提出了東北邊防軍所轄部隊、人數、指揮機構等方面的安排,並以粟裕為東北邊防軍司令員兼政委。會議對這些做了初步的決議後於當天報毛澤東,毛澤東在當日24時批示:“本日會議決議事項同意,請即按此執行。”④中央軍委隨即開始著手實施各事項。
7月10日,在增加了第四野戰軍暨中南軍區第三政治委員譚政、第四野戰軍暨中南軍區參謀長趙爾陸、東北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賀晉年、第四野戰軍暨中南軍區炮兵司令部司令員萬毅等四位與會人員後,周恩來再次召開保衛國防問題會議,對第一次會議的決議內容略加修改,其中除以粟裕為司令員兼政委外,又增設蕭勁光為副司令員,蕭華為副政治委員。⑤同一天,周恩來致電東北軍區司令員高崗,通報了會議的部分內容:“為加強東北邊防準備,軍委已決定13兵團及42軍與炮兵第1、2、8三個師等調至東北本溪至安東、通化至輯安線集結待命。” ⑥
7月13日,周恩來將《關於保衛東北邊防的決定》的正式稿上呈毛澤東,並附信說:“此決定系根據兩次會議商定寫成的。第一次會議草成之決定,業經主席批准,著手實施,嗣譚政、趙爾陸、賀晉年、萬毅四同志來到開第二次會議,略加修改,遂成此稿。現繕好送閱,請主席再次批准,交總參謀部作為各項實施之根據。”⑦毛澤東批示:“同意,照此實行。”⑧這一天,中央軍委正式頒佈了《關於保衛東北邊防的決定》,確定: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抗美援朝第一司令員人選(2)
(一)抽調第13兵團(第38軍、39軍、40軍),第42軍,炮兵第1師、2師、8師和一定數量的高射炮兵、工兵、戰車部隊組成東北邊防軍。這些部隊最遲於8月5日前抵達指定地點,完成集結。
(二)以粟裕為東北邊防軍司令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