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頁)
4。3因果歸因:回答“為什麼”的問題112
歸因過程的本質113
共變模式:內部歸因與外部歸因114
試一試!聽聽別人如何進行歸因116
一致性偏見:人人都是人格心理學家117
連結警察審問和一致性偏見121
文化與一致性偏見123
當事人與旁觀者差異127
自利歸因128
試一試!體育專欄中的自利歸因130
4。4文化與其他歸因偏見131
第5章自我:在社會情境中理解我們自己138
5。1自我認知141
自我定義的文化差異141
自我定義的性別差異143
試一試!獨立性與相互依存性量表143
透過內省來認識自己144
試一試!對關係的相互依存性的量表145
試一試!測量你的內在自我意識150
透過觀察自己的行為來認識自己153
連結父母應怎樣讚揚孩子?157
心態:理解我們的能力162
透過他人來認識自己163
5。2自我控制:自我的執行功能167
5。3印象管理:世界是個大舞臺168
文化、印象管理和自我提升171
第6章合理化行為的需要:減少失調的代價和收益176
6。1保持穩定、積極的自我形象178
認知失調理論178
理性行為與合理化行為181
決策,決策,還是決策182
試一試!一錘子買賣的好處185
認知失調、大腦和進化187
合理化你的努力188
非充分合理化的心理學189
試一試!合理化你的行為190
社會問題中的擁護和偽善192
善行與惡行198
試一試!善行199
文化與失調202
連結主流記者基於認知失調理論對自殺性爆炸事件的解釋203
6。2關於失調的最後幾點思考:從我們所犯的錯誤中學習204
6。3再探天門教事件206
第7章態度與態度改變:影響思維和情緒210
7。1態度的本質與根源213
態度從何而來?213
試一試!態度的情感和認知基礎216
外顯態度與內隱態度217
7。2態度是如何改變的?218
透過改變行為來改變態度:重返認知失調理論219
說服性溝通與態度改變219
情緒與態度改變224
試一試!認知需求225
對個人想法的信心與態度改變230
7。3抗拒說服資訊231
態度的預防免疫231
警惕產品內建232
拒絕同伴壓力233
當說服產生反作用:抗拒理論234
7。4態度何時能預測行為?234
預測自發行為235
預測有意行為236
7。5廣告的威力238
廣告如何發揮作用238
連結減少藥物使用的媒體宣傳有用嗎?239
閾下廣告:一種精神控制方式?240
廣告、文化的刻板印象與社會行為243
試一試!廣告與思想控制243
第8章從眾:影響行為250
8。1從眾行為:發生的時機與原因253
8。2資訊性社會影響:想知道“正確”情況的需要255
保持正確的重要性257
當資訊性社會影響導致相反的效果時258
何時人們會順從資訊性社會影響?260
試一試!資訊性社會影響與突發事件261
8。3規範性社會影響:希望被接受的需要262
從眾與社會認同:阿希線段判斷研究264
回顧:保持正確的重要性267
拒絕規範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