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3/4 頁)
篇》:東漢人荀巨伯遠道去友人那裡探病,正值胡賊攻郡。友人說:“我馬上就死去了,你趕快離開吧!”荀巨伯說:“遠道來相視,你令我去,敗壞道義而求生存,難道是我荀巨伯乾的嗎?”賊既至,對荀巨伯說:“大軍至,一郡都逃空了,你是什麼樣的男人,而竟敢單獨留下?”荀巨伯說:“友人有疾,不忍心拋棄他,寧可用我身來替代朋友的命!”胡賊相互說:“我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遂班師而還,一郡並獲全。
《世說新語》與孝的記述(2)
“孝友”是傳統孝文化中的重要一部分,這個故事就突出了在大難臨頭之時、生死訣別之際,朋友之間深厚友誼的魅力和威力。“孝友”的魅力,讓千載之後的現代人都感動;“孝友”的威力,不用一兵一卒,竟然完璧歸趙,拯救了一郡。雖然此中不免有誇大成分,但是那種“孝友”的情義卻依然值得張揚的。
4。 孝子範宣
《世說新語·德行篇》:晉人範宣八歲的時候,在後園子挖菜,誤傷了手指,大啼。有人問他:“痛嗎?”回答說:“非為痛。身體髮膚,不敢毀傷,是以啼耳。”範宣潔行廉約,豫章太守韓康伯一次贈送他百匹絹,不受;減少至五十匹,還是不接受。就這樣一直減半,只到了一匹,還是不肯接受。後來韓康伯與範宣同乘一車時,就在車中扯了兩丈絹贈給範宣,說:“一個人難道可以讓老婆沒有褲子穿嗎?”範宣笑而受之。
這個故事幽默生動,有幾點可說:一,八歲的孩子能在傷手指時,脫口而出《孝經》中的話,或說明當時《孝經》的普及與啟蒙的情況。二,晉人範宣,後來精通儒籍,被召為太學博士、散騎郎,推辭不就,居家貧困,以講誦為業。他的人品也許就是這樣從小就在儒家的薰陶下漸漸養成了。這裡贈絹而不受,也是一例。三,官員韓康伯特可愛,他欣賞範宣的人品,固執地非要他收下贈絹——其實這已經不是贈物,而是心中敬意的表達了。
5。 試守孝子
《世說新語·德行篇》:僕射()王愉在擔任江州刺史的時候,被殷仲堪、桓玄發兵追逐,於是逃亡至豫章(今江西南昌),存亡未測。王愉的兒子王綏在京都,得知父親這一訊息後,不僅容貌憂戚,就連起居飲食,以及每一件事都有所降等,就像居喪守孝的樣子。當時人們就把他稱為“試守孝子”。
“試守”,本來指秦漢以來官吏在正式擔任某職位之前,先要試任該職,就像今天所說的有考察、見習、試用期一樣。王綏在其父還沒有去世時,就做出守孝的樣子,不就像官吏“試守”嗎?因此稱為“試守孝子”。但是,後來的歷史卻是一個悲劇。桓玄專政時候,徵召王愉為僕射,此官是尚書令的副手,但是後來桓玄謀反晉朝失敗,王愉因參與謀反而被殺,其子王綏也因與其父一起謀反也被殺。於是王綏的孝子的孝行問題就複雜化了,限於篇幅筆者不展開了,這一有趣味的話題就留給讀者思考吧。
6。 真孝子
《世說新語·德行篇》:孔僕射,就是孔安國,在擔任晉孝武帝司馬曜()的侍中時,曾受到垂愛。晉孝武帝去世時,孔安國為太常,他身形一向瘦弱,但是穿上重孝的服飾,整日涕泗流淌,看見他的人都以為是真正的孝子。他對晉孝武帝的厚待轉化為孝子一般的真誠,這是“移孝為忠”,忠孝在他身上溝通了,而且還認為是“真孝子”,而不是“偽孝子”。
7。 陳遺至孝
《世說新語·德行篇》:吳郡的陳遺,在家至孝。母親愛好吃鍋巴,陳遺在作郡主簿時,常常帶著一個口袋。每次煮飯,就把鍋巴收集起來,回家給母親吃。後來孫恩的起義軍隊出沒在吳郡,吳郡太守即日就要出征作戰。陳遺聚集起來的數鬥鍋巴,還沒來得及拿回家,就帶著從軍了。在滬瀆開戰,失敗,軍人潰散,逃走于山澤,人多餓死,而陳遺獨因為這些鍋巴得以活下來。“時人以為純孝之報也”。——這又是一個孝子的故事,情節有趣,也曲折,最後歸結為“純孝之報”,也是《孝經》中感應之說的回應而已。
《世說新語·德行篇》裡還有如“為人謹慎,事親盡色養之孝”的王長豫等人的記載,在此不再列舉。我們也許已經能會心,即此《德行篇》就記載了這麼多的孝子,在書內還有許多關於孝的敘述。比如《任誕》:“阮籍當葬母,蒸一肥豚,飲酒二斗,然後臨訣,直言:‘窮矣!’都得一號,因吐血,廢頓良久。”阮籍將要安葬母親,蒸了一隻肥豬,飲酒二斗,這才向母親遺體告別,只喊道:“完了!”總共只號哭了一聲,接著口吐鮮血,沮喪頹唐良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