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頁)
女人手裡抱著一隻黑貓。米亞說這是一個很有名的日本畫家竹久夢二的作品。我把這幅畫掛在浴室的外牆,同時想起了媽媽曾經說過的那個日本傳說,一隻恐怖的黑貓被一名想要復仇的女人附身的故事。媽媽非常會說恐怖加暴力的故事,她說到黑貓舔著女主人的鮮血時,把我們幾個小孩子嚇得不敢在夜裡走出門去上公共廁所。
有一天我收到蠹魚頭的信,他說我曾經答應過米亞,當吳念真和陳雨航兩位大師替她的書寫過序之後,下一本就輪到我了。“這是你們的約定,不知道你還記得嗎?”蠹魚頭這樣寫著。“我有說嗎?我怎麼不記得了?”我很心虛,因為我對日本文化認識很有限,怕寫了只會自曝其短,尤其是前面有吳念真和陳雨航寫過,我如何能和他們三足鼎立?
怎麼辦呢?我有答應米亞嗎?可是蠹魚頭又不像是會說謊的人,米亞更是。或許日本人誤會我們臺灣人的客套話了,和日本人比起來,我們好像比較輕諾寡信吧。蠹魚頭還說要寫兩千字咧。媽媽米亞,怎麼辦?
虹←橋書←吧←。←
第4節:自序 日本的傳說(1)
自序 日本的傳說
根據中文詞典的解釋,所謂“傳說”,是指“流傳在民間,關於某人、某事的敘述。內容多附會史實而有所改易,其中亦常夾雜神話”;日本的《廣辭苑》則是“以神話、口碑等說唱為主,自古傳承下來的口傳文學”。
講準確點,應該是“口傳文藝”,因為有人將這些說唱故事整理成文字,才得以成為文學的一部分。
說起來,無論任何國家或地域,口傳文藝自無文字時代以來便已存在,只是日本於20世紀初,以柳田國男(1875~1962)為主,創造出“日本民俗學”這門學科,開始有計劃、有系統地研究起民俗學、鄉土學,因此這些口傳文藝在日本又被分類為昔話、傳說、諺、童謠、民謠等等。
“昔話”(mukashibanashi,むかしばなし),翻成中文便是“民間故事”,通常以“從前……”為開場白,接下來就是故事本身,而且儘量避免使用實際人名、地名或時代等固有名詞,以迴避說唱人或撰文者對故事內容可信度的責任。另一點,因昔話基本上是口傳文藝,這個“從前……”的開場白用的都是當地方言,所以同樣內容的昔話由不同出生地的說唱者來講述時,聽眾會感覺如處身於一個小國際村,故事內容明明一樣,聽起來卻宛如天方夜譚,非常有趣。
“傳說”(densetsu,でんせつ)內容雖跟昔話類似,不過有固定名詞,也就是說,主角通常是歷史名人或當地實際存在過的人物,地名和年代也都明確寫出,而且文章沒有固定形式。所以,日本作家想將這類口傳故事編寫進自己的作品時,通常會選擇“傳說”而非“昔話”。
。←蟲工←木橋 書←吧←
第5節:自序 日本的傳說(2)
至於近年來流行的“都市傳說”(並非只限於大都市),先不管其內容是否屬實,都是基於個人體驗之談,再借由媒體或網路而流傳於大眾之間的故事,在日本是列為“傳說”譜系中的。
簡單來說,以現代文學分類法來區分的話,傳說約略相當於“傳記”(non…fiction),昔話則是“創作”(fiction)。而所謂“童話”,也就是兒童文學,則包含了所有的昔話、傳說、諺等。
日後由當代知識分子以文字記載並收錄起來的這些口傳文藝選集,便是所謂的“說話文學”。日本現存最古的說話選集是《日本靈異記》(758~822),其他著名選集另有《江談抄》(約1170)、《今昔物語集》(12世紀前半)、《宇治拾遺物語》(13世紀初)、《沙石集》(1283)等。
至於日本最古的書籍《古事記》(712)、《日本書紀》(720)則屬於歷史神話,因這些神話故事可以另寫成一本《神話日本》,所以我在書中只挑了《因幡白兔》和《海幸彥·山幸彥》這兩個在日本家喻戶曉、既是傳說又是神話的故事。
總之,這本《傳說日本》主要收錄的是“傳說”而非“昔話”。一般中國人熟悉的《鶴報恩》、《桃太郎》、《浦島太郎》、《雪女》、《一寸法師》等,在日本均屬於“昔話”譜系。而我想介紹的是一般外國人比較不熟悉的傳說,因此我在寫本書中的《桃太郎》時,便將傳說原型與普及大眾的昔話分別列出,好讓讀者理解“傳說”與“昔話”之差異。而《浦島太郎》這篇所採取的手法,則是“全國性昔話+各地傳說內容”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