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並賦予個體力量。區別還在於全球化和主要是由歐洲和美國驅動的。但是隨著不斷深入,這變得越來越不真實。全球化變得越來越不僅僅由個人驅動,而且由來自不同的———非西方人,非白人的———個人的團體驅動,那些來自世界每個角落的並且被賦予力量的個人。
——托馬斯。弗裡德曼,2005年
過去30年,最重大的歷史事件是全球化。
從最早的蒸氣機,到福特的標準化革命,工業革命在這個時代推進到資訊革命。資訊革命由IT產業發展帶動,首先是PC先導的電腦產業發生變化,然後是IT技術向其他行業滲透,帶來水平化、模組化分工,使全球範圍內分散式系統合作等成為可能,使各產業的製造、組裝等各個環節可以剝離出來,在全球進行外包,與此相適應,資本、人力等資源在全球進行配置。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化開始了,世界因此變得扁平。
電腦產業的演變描繪了這一軌跡。70、80年代個人電腦興起的時候,幾家公司包攬了所有產業鏈的環節,最典型的就是蘋果,從晶片的整合到作業系統,到印表機,到所有的外設,到軟體,全部是一家公司自己獨立完成的。但是IBM的崛起,包括它所帶來的英特爾和微軟真正的興起,實際上是把IT產業變成水平分工,英特爾做晶片,微軟做作業系統,康柏、戴爾做組裝,應用軟體都有各自的企業去發展,形成一個生態圈的概念,而這個平臺每一個人都盡最大的努力創新,帶動了整個平臺的發展。
這個結構性的變化,足以解釋為什麼蘋果在1990年到2000年之間,從電腦行業的絕對領袖迅速地衰落成市場份額不到2%的被邊緣化了的企業。
而蘋果最近一些新產品的出現,實際上是因為在微軟作業系統之上又增設了新的開放性的標準化系統,所以可以跟微軟、PC和其它的標準做對接,才讓蘋果重新把創新能力擴散到所有的產業,又重新有競爭力的重要原因。
IT產業格局最大的特點就是模組化、標準化、水平分工。隨著IT技術的應用滲透到越來越多的產業,越來越多的行業也變成模組化、平臺化,全球的產業鏈被分解為越來越多的相對獨立的環節,從垂直整合變成水平分工,越來越多的產業的結構變成平臺化、標準化,不同的企業生產其中的模組。
。 想看書來
扁平的世界(2)
在這樣的開放平臺上的通用技術的興起,已經成為近年來全球競爭最主要的趨勢之一,從IT領域裡的Linux、Java、USB介面到生物技術領域的開放的人類基因序列等等,大家都在儘可能構建一個標準化的平臺,每個人都可以把力量聚焦在某一個環節的創新,而不用不斷地做整體的系統創新。模組化的結構最大的好處是創新速度很快,而且成本也可以快速降低。新技術更快地出現,而模組化、標準化的特徵使得它們在全球範圍內被迅速應用。產品的不同部件在不同國家研究,生產,組裝和銷售。
由於晶片、衛星、光導纖維、因特網的發明,導致通訊成本迅速下降,使今天的世界能比以前更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全球的低成本實時溝通成為可能,工作流的出現讓大家在全球的各個環節去完成同一個任務,原來必須在同一個地方,由同一個人完成的工作分解到全球各地,這樣就能夠充分地利用全球各個地方完全不同的資源,可以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全球資源的整合,包括開放式創新、外包、強大的供應鏈的管理等,世界經濟一體化真正得以實現。
世界是扁平的,每個人不管在什麼地方,可能利用的全球的機會也越來越一致。而企業與國家也是如此,可以比原來更容易的在全球範圍內實現優勢,體現價值,而不會更多侷限於原來一個支離破碎的世界格局。
1990年代末,資本、技術和資訊的民主化同時來到,曾經存在的似乎無法克服的各種壁壘在迅速消除。對於西方世界之外的發展中國家而言,尤其如此。
技術趨於平臺化、模組化,極大地降低了技術壁壘,使得後發國家可以從最簡單、最小的模組切入,可以從附加值最低的環節介入,不斷地累積經驗,累積能力,累積資源,再透過一個個模組往上延伸,逐步突破競爭的壁壘,這樣比一開始跟巨無霸競爭要好很多。
眾多的後來者開始進入了他們原來無法企及的領域。托馬斯。弗裡德曼在其書中寫道,“今天,可以說所有的人都成了生產者,而今天的全球化也不僅僅是發展中國家將生產原料運往發達國家,再由發達國家生產出成品,發展中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