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頁)
過大規模定製的方式去佔領很多中端產品市場,這是未來十年最大的機會。
現實中,跑在最前面的中國玩家們已經遠遠超越了簡單的低成本製造,他們已可以以低廉的價格提供高質量的,高技術含量的、多樣性的和專業的產品——過去,這些產品大多高成本、高價格,為領先的跨國公司帶來穩定而相對長期的超額利潤。提供給全球消費者的經濟價值方程式已經被中國競爭者以成本創新的方式改寫。被中國製造寵壞了的全球消費者把價效比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與此同時,全球化正在整體降低技術壁壘,後來者也有可能獲得新的技術,而跨國公司過去的成功正成為它們的羈絆——由於是技術的先行者,在推進技術中,有可能被鎖定在特定的技術軌跡上,當新的技術出現的時候,他們掉頭、轉身、轉換的成本要遠遠高於新進入的競爭者。雖然已感受到價格殺手的恐怖,但這些當下仍在眾多領域享有優勢地位的領先者們並未充分意識到,他們的領先空間正在“中國式遊戲”中被蠶食,由他們主導的經濟均衡正在面臨來自中國的顛覆性競爭。
如果說,中國的競爭力在昨天可能是以一種價格儘可能低的基本形式出現,在逐步深化的全球化過程中,中國那些壯大中的全球玩家們正在更具進攻性——中國企業正在以儘可能低的價格提供更新、更好、更具個性特徵的各種產品,從傳統的到高技術的。
過去中國的競爭力有許多抵達不了的邊界,但那條邊界已經在諸如家電、汽車零部件和機械等行業消失。它即將進入汽車行業的核心,而一波破壞潮已經對醫療裝置和精細化工產業造成打擊。早期跡象表明,在複雜、附加值高的行業——如生物技術、飛機制造和裝備行業——裡,也出現了新的來自中國的競爭,而人們以往認為新興的中國企業難以企及這些行業。
導論正在形成的中國衝擊波(5)
對於企業而言,戰略最重要的作用是指導發展方向。要明確發展的方向,就必須知道終點在哪兒——對終局的判斷直接決定戰略的前瞻性,再在對未來假設的基礎之上,選擇到達的最有效的路徑。
這本書試圖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描繪出中國製造未來十年的可能性,並指出中國的先行者們已經探索出的實現這種可能性的路徑。如果沒有意外,下一個十年,未來的IBM、未來的Sony、未來的通用汽車……一批世界級的企業將在中國誕生。
。 想看書來
第一篇全球產業格局演變
1980年代我願意作為一個庸才生在美國,而現在我一定選擇作為一個天才出生在中國。
——比爾。蓋茨(引自《世界是平的》)
每個大的時代,總伴隨著大國崛起。
一個世紀前是美國,一個世紀後的今天是中國。如德國前駐華大使HannspeterHellbeck博士在今年所說,“近二十多年來中國史無前例的上升,也許只有十九世紀末美國的崛起,才可與之媲美。”
17世紀,第一次工業革命中蒸汽機的發明不僅使英國的紡織業領先全球,也使經濟史發生裂變,西歐國家超越當時居於領先地位的中國和印度,主導全球經濟直至美國崛起。
而有了電才有了GE,有了汽車才有了福特,而福特的流水線、標準化、大規模生產則使全球經濟發生結構性變化,美國在全球的領先地位在20世紀初由此奠定並保持至今。
經濟結構的又一次全球性根本變革出現在20世紀最後20年——資訊革命使世界變成了平的,技術、資金、人才跨越過去的壁壘,開始真正意義上的全球流動,產業在全球的水平分工成為可能。或許是歷史的偶然,全球人口最多的中國在同期開始了改革和開放,並在不到30年的時間裡成為世界工廠。
雖然中國與20世紀中期日本、韓國經濟成長的路徑相似,但由於國土和人口規模的懸殊,以及一個更開放的全球經濟環境,中國崛起對世界的衝擊遠非後二者可以比擬。在初期,中國的競爭力體現為低成本的加工能力和規模優勢,但隨著世界越來越平,中國已開始形成獨特的成本創新能力,這一能力對現有全球產業格局的衝擊僅僅只是開始。正是緣於此,中國崛起將是一個持續的歷史過程,而非短暫的偶然事件。
中國企業正面對著一個劇變的大時代,這個歷史性機遇一定有人能抓住,也一定有人抓不住。
扁平的世界(1)
全球化與其他兩個時代的區別不僅在於它如何縮小且剷平了世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