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4/4 頁)
走上街頭抗議,搗毀並焚燒日本汽車洩憤……
而當時的中國,雖然改革開放在1978年就已開始,但仍在擺脫貧困的道路上搖擺不定,經濟籠罩在回到計劃體制還是走向市場經濟的大爭論陰影中,要到一年後,中國才宣佈選擇市場經濟。
僅僅在十餘年的時間裡,中國已徹底告別短缺經濟,從一個封閉的農業國成為“世界的工廠”——中國產品潮水般湧向全球,中國製造已成為令人生畏的力量。現在,在美國,在歐洲,人們正在談論如何應對來自中國的衝擊,如同1990年初他們談論日本。
如何理解這一仍在加速的變化程序,並沒有一致的答案。
2007年,中國的現實呈現出更為複雜的圖景。
悲觀者看到:人民幣持續升值,石油、鐵礦石等資源價格繼續大幅提升,土地、勞動力和環境成本的上升遠遠高於其他國家,中國製造的低成本優勢正在被削弱;另一方面,對中國產品質量的質疑前所未有地成為西方媒體追逐的熱點,《華爾街日報》甚至以“中國製造遭遇危機”做為中國報道的專題。
悲觀的看法認為,中國僅在全球產業價值鏈的末端佔據了支配地位,中國的競爭力僅僅是低成本的製造能力,相對於產品的數量和規模,中國在價值創造上的成就幾乎可以忽視。而且這樣的模式不具可持續性——一旦成本上升的趨勢開始,中國產品的競爭力將難以維繫。而這一過程似乎已經開始。
但另一方面,大量的數字還在不斷加強樂觀者的判斷:統計資料顯示,中國企業的利潤率仍在提高中,中國企業IPO的價格和規模一再重新整理歷史紀錄;中國的出口仍在持續兩位數的增長,中國已超過德國成為全球第三大貿易國,正取代美國成為全球增長引擎……
斑駁的表象之下,隱藏著怎樣的現實?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導論正在形成的中國衝擊波(2)
在兩個提問的刺激下,我找到了理解現實的鑰匙。
在擔任商學院教授的多年中,被問的最多也是最根本的兩個問題:來自跨國公司的提問是,價格戰什麼時候在中國是個頭?什麼時候不會再遭遇中國企業這麼恐怖的價格殺手?而中國企業的提問則是,我什麼時候能能夠走出價格戰的泥潭,可以享受跨國公司的超額利潤?
我一直沒有滿意的答案。直到一天,我在課堂上脫口而出:其實雙方都在做夢,整個世界正在發生著根本的變化,跨國公司過去的那種好日子將不會再來。世界的經濟格局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由於巨大的金融資本和人力資本在全球的極大流動性,任何技術創新所能帶來的模仿壁壘和壟斷利潤都在快速下降。相對同質化的競爭讓低成本成為任何企業參與競爭的必要條件。中國企業的崛起把全球競爭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