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4/4 頁)
們生命的最後歸宿——墓葬上。
將人生看作“朝露”的曹操,可以把有限的一生鬧得轟轟烈烈,卻不會把金銀財寶堆在死後的墓葬裡享受虛妄的永恆。作為一個生命的強者,他拒絕在生命結束之後的無聊奢侈。他甚至覺得,那些過於奢侈的墓葬頻頻被盜,真是活該。
在戎馬倥傯的年月,很多大大小小的軍事團隊都會以就地盜掘富豪之墓的方式來補充兵餉。據說,曹操也曾命令軍士做過這樣的事,甚至在軍中設定過一個開發墓丘的官職,叫“發丘中郎將”。這個名稱,有點幽默。
曹操既鄙視厚葬,又擔心自己的墳墓被盜,因此竭力主張薄葬。他死時,遺囑“斂以時服,無藏金銀財寶”。所謂“時服”,也就是平常所穿的衣服。
他的遺囑是這樣,但他的繼位者會不會出於一種哀痛中的崇敬,仍然給以厚葬呢?這就要看曹丕的了。他是繼位者,一切由他決定。
我們並不知道曹丕當時是怎麼做的,但從他自己七年後臨死時立的遺囑,可以推想七年前不可能違背曹操薄葬的意願。
曹丕的遺囑,對薄葬的道理和方式說得非常具體。他說,葬于山林,就應該與山林渾然合於一體,因此不建寢殿、園邑、神道。他說,葬就是藏,也就是讓人見不著,連後代也找不到,這才好。他說,“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亦無不掘之墓”,尤其厚葬更會引來盜墓,導致暴屍荒野,只有薄葬才有可能使祖先稍稍安靜。最後,他立下最重的詛咒,來防止後人改變遺囑,說:“若違今詔,妄有所變改造施,吾為戮屍地下,戮而又戮,死而重死。”真是情辭剴切,信誓旦旦,絲毫不留餘地了。
那麼,我敢肯定,曹氏父子確實是薄葬了。
由於他們堅信葬就是藏,而且要藏得今人和後人都不知其處,時間一長,就產生了“曹操七十二疑冢”的傳說。
大約是從宋代開始的吧,說曹操為了不讓別人盜墓,在漳河一帶築了七十二座墳墓,其中只有一座是真的。後來又有傳聞,說是有人找到過,是漁民,或者是農人,好像找到了真的一座,又好像是七十二冢之外的……
於是當時就有文人寫詩來譏諷曹操了:
生前欺天絕漢統,
死後欺人設疑冢,
人生用智死即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