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書架
首頁 > 遊戲競技 > 唐詩鑑賞大辭典 > 第40部分

第40部分(第3/4 頁)

目錄
最新遊戲競技小說: 求生:開局萬人屠但我是個好人爭論王國:兒童的奇思妙想世界絕殺!NBA冠軍教練的奇蹟時刻日常生活工作學習知識積累無畏契約:這個入是桂啊!和前任重生後,他一直在殺我她華國人,異世求生當然秒殺全場網王之幸村精市的小網友超厲害的怪誕世界求生:我有一輛蒸汽房車似影是婙四合院:這年輕人話不多,就是幹末世武裝機動車:鐵人三項行動LOL:鳥巢開始橫推八賽季你是說吸血鬼在名柯開深夜食堂?快穿,男主他又又又殺瘋了崩鐵,鏡流師弟的我加入屠神組快穿之炮灰逆襲上位霍格沃茨的遠古惡魔家有邪神初長成大夢歸離之我命由我不由天

《漢書》所載的故事為根據,寫成了這一首詩的前六句。其中第二句是原文所沒有的,實質上詩人把原文凝鍊為二十五個字,字數壓縮了一半,卻無損於故事的完整性,並且詩意盎然,詩情醰永。這就不能不佩服詩人以古為新的手法了。一起“鄭客西入關”一句,為什麼不依原文寫為“鄭客關東來”呢?這是因為是“關東來”只表明出發地,卻不能表出目的地,而“西入關”則包括了“關東來”,平平五字,一石兩鳥,極盡簡括之能事。第二句“行行未能已”原文沒有的,詩人增添了這一句,便寫出了鄭客“行行重行行”的旅途生活,“未能已”三字則又點出了道遠且長,言外還暗示秦法森嚴,行路程期有所規定,不敢超越期限的那種惶恐趕路的心情,就這一句平添了無限的情意,也就是詩之所以為詩。接下去“白馬華山君,相逢平原裡”,兩句與文章的敘述次序恰恰相反。這並不是因為受押韻的牽制,而主要是用倒筆突接的方法,先把鮮明的形象送到讀者的眼前:“唉!來了一位白馬神人!”然後再補敘原委。這樣寫法接法,也是詩的特徵,而非文章的常規。第五句“璧遺鎬池君”把原文“持璧與客曰:為我遺鎬池君。”十一字刪成五字,凝縮得非常精緻。鎬池君指水神,秦以五行中的水德為王,故水神相當於秦朝的護國神,華山神預將秦的亡徵,告知水神。第六句“明年祖龍死”,祖龍即指秦始皇。不必點明,即知為華山君傳語,簡潔了當地預報了秦始皇的死耗。

以上六句,只是李白複述故事,其長處也不過是剪裁點染得宜,而還不足以見此詩之特點。此詩精神發越之處,主要在後四句,李白的超人之處也在後四句。

東晉詩人陶潛曾寫過一篇《桃花源記》,後來的詩人極喜引用,“世外桃源”幾成為盡人皆知的成語。李白想象力過人,把這一故事和上面六句中的故事,摻和在一起,似乎桃源中人所以避秦隱居,就是因為他們得知鄭客從華山君那兒得來祖龍將死、秦將大亂的訊息。所以七八兩句用“秦人相謂曰:吾屬可去矣!”輕輕地把兩個故事天衣無縫地聯絡在一起了。“秦人相謂曰”之前省去了鄭客傳播訊息,因而行文更加緊湊。“相謂”二字寫出秦人傳說時的神情,活躍紙上:“吾屬可去矣”一句則寫出了他們堅決而又輕鬆的感情,這些都是此詩神妙之處。

最後詩人以“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兩句結住全詩。“春”字,承桃花春開,取春色美好之意。用“千春”而不用千秋,說明他對桃花源的讚美。這兩句反映了李白對桃花源的嚮往和對塵世生活的厭惡。是啊,一旦進了世外桃源,就永遠與這混濁紛亂的人寰相隔絕了。

詩人寫詩時可能預感到安史之亂的某些徵兆,所以引喻故事,借古喻今,以表遁世避亂的歸隱思想。結筆悠然而止,不再寫入桃源後的如何如何,不但行文簡潔,而且餘音嫋嫋,也令人起不盡之思。

(沈熙乾)

古風(其三十四)

古風(其三十四)

李白

羽檄如流星,虎符合專城。

喧呼救邊急,群鳥皆夜鳴。

白日曜紫微,三公運權衡。

天地皆得一,澹然四海清。

借問此何為?答言楚徵兵。

渡瀘及五月,將赴雲南徵。

怯卒非戰士,炎方難遠行。

長號別嚴親,日月慘光晶。

泣盡繼以血,心摧兩無聲。

困獸當猛虎,窮魚餌奔鯨。

千去不一回,投軀豈全生!

如何舞干鏚,一使有苗平!

這首詩是反映征討南詔的事。南詔(在今雲南大理一帶),是唐時我國西南地區民族建立的一個政權,其王受唐朝廷的冊封。據《資治通鑑》記載,天寶九載(750),楊國忠薦鮮于仲通為劍南節度使,仲通專橫粗暴,失南詔人心,而云南太守張虔陀又對南詔王閣羅鳳多所凌辱和徵求,遂激起南詔反抗。次年夏,鮮于仲通發兵八萬征討,閣羅鳳遣使謝罪,仲通不準,與閣羅鳳戰於西洱河,慘敗,傷亡六萬。楊國忠為他隱瞞敗跡,又在東西兩京和河南、河北地區大肆徵兵。詩即以這一事件為背景,卻不拘泥於其事,而是透過藝術的概括,深入挖掘事件的根源,將矛頭指向唐王朝的國策。

開頭四句展現了一幅緊急軍事行動的場面:軍書飛馳,徵調急切,一片喧呼救邊的叫嚷聲,連棲鳥也不得安巢。短短几句詩渲染出一種緊迫的氣氛,“羽檄”,已是緊急文書,又以流星喻之,更顯出十萬火急。“喧呼”,已見催迫之狀,又以群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

目錄
手到情來退休妖局員工直播寵物答疑爆紅婚後相愛:黎少慢慢寵重生之亂世佳緣白居易傳心動互撩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