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第十九章 書院訂單(第1/2 頁)
《我靠乙女系統暴富搞基建》最快更新 [aishu55.cc]
鑑於謝子遷本人的冷硬態度,尋訪人才的事情折戟沉沙,宋雲書沒時間糾結琢磨,索性便想著先處理完長清書院訂單的事情,再試著尋找別的宣傳人才。
——她就不信偌大廬江郡找不出一個謝子遷的“平替”來。
長清書院與竹下齋簽署的是長期契約,每季度前來採買一次書卷筆墨,購入量雖大,但價錢並不高。當年宋郎君簽下契約,至少三成原因是他願為普通學子盡綿薄之力。
宋雲書檢視竹下齋的長期訂單時,對著這份價格低於尋常的訂單深感稀奇。
因本朝門閥林立的緣故,各大氏族小世家幾乎都有自己的族學,其歷代傳承的藏書與重金延請的先生都自然而然勝過外頭的書院許多。
時間一久,更是隱有門閥壟斷學識之像。
然而除中正舉薦、蔭庇這佔了為官之路十之八九的法子外,總是有人想去賭一賭以學名換得高官賞識、由此步入仕途的可能性。
——甚至可以說,但凡是能滿足溫飽的人家,都想供出來個好運氣的讀書人。
外界的書院才因此承繼下來,繼續發展。
不過少有大家公子會去,接收的大多數學生都是商戶百工、耕讀人家的兒郎。
長清書院也算是聲名在外,捧出了不少步入仕途的尋常人家的郎君,又反受其庇護。
既如此,那更沒有慈善低價的必要了。
陪在她身邊的雁娘則露出濡慕之色,跟“失憶”的阿姐絮絮叨叨的說起些往事來。
宋父諱平,生於揚州府城,後隨父輩遷居廬江郡,父母去世得早,他十五六歲的年紀便承下了竹下齋的家業,好在頭腦靈活,幾年便將竹下齋盤活並打出赫赫聲名。
後來他成家立業,亦不忘微末之志,常常對外施粥、賑濟流民、自損利益幫助有需之人。
廬江郡中從前許多人都聽過“仁善宋家”的名號,不過竹下齋作為書鋪,能接觸到的客人大多是士族鄉紳,百姓聽說得多,卻到底見得少。
久而久之,士族不在乎,百姓們也忘了,只剩下宋母會常以此教導女兒們心懷善愛。
雁娘極敬愛父親,說起這些事時難免帶上怨恨:“阿爹阿孃大半輩子與人為善,幫過的人不計其數,可沒人記他們的好,還被他們想幫的流民……”
她說不下去,語帶哽咽地倚在宋雲書身邊,掩面而泣。
宋雲書攬著小姑娘,也只能一邊幫她擦淚一邊勸道:“那些流民是禍首,咱們該怨;然而罪魁不止流民,阿爹阿孃幫的也不只是流民,雁娘可明白?”
“我不明白。”雁娘咬著唇瓣搖頭。
“《管晏列傳》中說‘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宋雲書將語氣放得輕,目光卻極沉,“雁娘且想想,流民自哪裡來?又因何而來?”
雁娘從前並不懂竹下齋之外的事情,聞言只能訥訥:“阿爹說……大抵是西北之地?”
當今國號為雍,年號照寧,卻其實並無雍和安寧的景象。
宋雲書常在外奔走,對王朝現狀還算有些瞭解:西北之地正與北匈奴鏖戰,但西北軍且敗且退,已讓出幽雲十三州。北匈奴動輒屠城,致使幽雲百姓棄城而走。
流民散向四方,尤以豐饒江南與京畿富貴地為首。
揚州初時也開城門放人,可城中糧草住所能承受的人數有限,加之有的流民兇惡,燒殺搶掠土匪作風,迫使揚州緊鎖官道,不再接收流民。也因而,有的流民凍死街頭,有的流民賤賣為奴,也有流民落草為寇。
宋父宋母便是死在了一群落草為寇的流民手中。
這些事說來唏噓,但宋雲書堅持告訴雁娘:“西北戰亂,民不聊生,而朝中七宗五姓的世家子把控,他們醉心於權勢爭奪,看不見下頭的困苦,這才是一切發生的根源。”
雁娘似懂非懂地看她:“可那離我們太遠了。”
七宗五姓,西北戰事,王權衰弱。
的確離她們很遠。
“是啊。”
宋雲書短暫地笑了笑,心下有些荒渺。
系統給她的終極目標是普及教育,但是在這樣一個門閥林立亂世將起的時代裡,她又到底能做到什麼程度呢?或者說,她真的能做到嗎?
她自己也不知道。
左不過是,走一步看一步罷了。
眼見著仲春將至,三年契書即將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