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1/4 頁)
秘密會議,南洋各地的洪門會黨成員也到會參加,得知將策劃在廣州發動起義後,當場認捐八千餘元,幾日內達五六萬元。後來孫中山曾有一信寫給美洲致公堂同志請籌款以應起義,接信後美洲致公堂立即發動籌募捐款,當時以加拿大華僑最為熱烈(因孫中山在加拿大溫哥華和洪門關係密切),以致公堂的樓房抵押款三萬元,共七萬元匯國內。當時孫中山看到了海外華僑的力量,曾命美國的同盟會會員一律加入致公堂,以便於合作,而利籌餉救國(因入堂手續繁重而難)。同時,南洋各地也派遣洪門成員到內地參加了孫中山先生領導的革命工作。
'編輯本段'海外洪門組織與中國致公黨
海外洪門組織自開山立堂的宗旨,是愛國家,愛民族,抵禦外來侵略。300多年來,他們為了保衛祖國而浴血奮戰,抗禦外侮,產除軍閥,進行鬥爭,進行革命。1923年10月10日,五洲洪門第三次懇親大會在美國舊金山召開。司徒美堂、黃三德及海外不少洪門團體的代表出席了這次會議。這次大會著重討論了改堂為黨,成立中國致公黨的問題,所以實際上了也是第一次正式籌備組黨會議,並透過了《中國致公黨黨綱草案》,會議決定成立中國致公黨籌備委員會。1925年8月籌備委員會總會又發出《通告全體洪門人士書》,就有關建黨的具體事項,通告了全體洪門人士。
1925年10月10日,五洲洪門第四次懇親大會在舊金山召開。來自美洲各地、香港、澳門和上海等地的洪門組織代表參加了會議。大會的主要內容是:決定以洪門致公堂為基礎,組織華僑政黨,定名為中國致公黨;透過《中國致公黨黨綱》;選舉陳炯明(1878…1933)、唐繼堯(1883…1927)為黨的正副主席總理。這一次懇親大會為中國致公黨第一次代表大會。
中國致公黨第一次代表大會的召開,宣告了中國致公黨的成立,標誌著華僑政治力量的新的崛起。中國致公黨成立後,在美洲凡是有堂的地方都建立了黨的組織,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致公堂組織也實行改堂為黨,使致公黨的組織遍佈亞洲、美洲等30多個國家,但由於洪門之間有較強的獨立性,改堂為黨的決議,未能在海外各地洪門團體中普遍實行,實際上形成了黨堂並存、堂黨不分的格局。在中國致公黨第二次代表大會後,又決定存堂保黨,以黨領導堂,這一決定和“一大”相比是很大進步。“九·一八”事變後,致公黨領導廣大黨員投入了抗日救國鬥爭,譴責蔣介石不抵抗政策,並透過致公堂等洪門團體發動華僑積極支援國內一切抗日救亡運動。司徒美堂也立即聯合各僑團組織,發動了募捐救國,又親自攜帶僑胞及捐贈物資到上海慰問十九路軍。1937年“七·七”事變後,司徒美堂以古稀之年,奔赴呼號於美國、加拿大、古巴、秘魯、巴西、巴拿馬等國之間,宣傳抗日救國。
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南下侵略南洋各國,激起東南亞各族人民的憤怒反抗,海外的致公黨(堂)組織也運用各種方式進行抗日救亡宣傳工作,或組織華僑抗日武裝,參加當地人民的抗日軍。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的洪門人士許志猛、官文森、陳演生秘密組織發動華僑青年回國參加抗戰。
新中國經過五十年的建設和發展,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國際地位提高,成為世界上舉足輕重的強國之一,海外僑胞得以揚眉吐氣,是積弱了數百年所蘿想不到的。廣大海外洪門人士認為,統一祖國、振興中華、支援中國的建設也是海外洪門人士應盡的一份責任和義務。如今已有越來越多的洪門組織組團到祖國大陸進行觀光考察,並投資興辦企事業。
'編輯本段'對洪門的研究
江西史學專家陳江透過對「南城語體場」的解讀與「天本花帖」的全面解析、破譯,最終證實了「洪門起源於南城說」。近二百年來「洪門學」研究界有關「洪門」起源時間、地點與創始人等一系列難解的謎團懸案,至此已經到了揭開其神秘面紗的時刻。
八月下旬在南京舉行的第十屆國際明史研討會上,來自江西的史學專家陳江公佈了他與陳紅女士對「洪門學」的最新研究成果:在江西贛州定南縣天花鄉長橋村村民林銀海家祖屋中發現的布質「洪門」祖帖(陳說定名為「天本花帖」),是「洪門」組織最重要的綱領性《會簿》。透過對該花帖文句語體的破譯,證實了陳江五年前創立的「洪門起源於江西南城」學說。
「洪門」起源傳疑三百年
「洪門」俗稱天地會,是一個明末清初興起的「反清復明」秘密組織,曾長期活躍在閩贛、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