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2/4 頁)
正職的領導,也最好把“副”字省了,肯定皆大歡喜。
第二點要注意的,是日本人對漢字,不象咱們用得這麼嚴謹,許多意思和發音,從中國找了兩個甚至更多的字去對應。因此很多人名和官名,發音相同,卻往往有數種寫法——千萬別以為那是不同的兩人。如宇佐美定滿〔或寫作定行〕、山本勘介〔或寫作勘助〕、本多〔或寫作本田〕忠勝,等等。倒楣的是,還要和被賜以苗字或自己找個理由改名的傢伙區分開來,實在是累死人了……
●承平、天慶之亂
天長二年〔825年〕,桓武天皇的孫子高棟王被降格為臣,賜以平氏,是為桓武平氏高棟流。到了寬平元年〔889年〕,高棟王的侄子高望王〔高見王之子〕也被降格賜氏,是為桓武平氏高望流。當時高望王被任命為從五位下上總介,來到了廣袤的關東平原。
日本古代的行政區劃“國”分四個等級,即大國、上國、中國和下國,很多大國的國守都是由親王兼領的,並不常設,守的佐官“介”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地方長官——上總國正是如此,任上總介的高望王是上總國實際上的太守。
平氏勢力就此在關東諸國中膨脹起來。高望王死後,長子平國香統治常陸國,次子平良兼統治上總國,三子平良將統治下總國。平良將曾任鎮守府將軍,他的兒子就是鼎鼎大名的平將門。平良將去世後,由其兄平國香兼管下總國,但據說國香為人暴虐,統治不得人心,就此良將、國香兩個同源的家族矛盾日深。
當然,平將門的莊園位於下總國相馬郡內,因此他也自稱相馬小二郎。據說從其父良將時代起,就在領地內捕捉野馬、改良配種,後來更直接成為了朝廷的養馬地,平將門繼承其志,逐漸訓練出一支戰鬥力相當頑強的騎馬武士團來。
日本古代,戰馬缺乏,馬種低劣,很難說曾經擁有過真正意義上的騎兵軍團,一般情況下都是由核心的騎馬武士加步行跟隨的郎黨組建為軍隊,各種史料上記載多少多少騎,往往連這些步行郎黨都一併計算在內——騎兵獨立成軍是近代的事情。不過正因為如此,平將門所部戰馬數量最多,質量最好,雖非真正意義上的騎兵軍團,也足以傲視天下了。
當時朝廷權威未墮,地方勢力當然不可能在不和中央權貴打交道的情況下就稱霸一方。平氏也是如此,平良將曾把兒子平將門送上京去服侍左大臣藤原忠平,幾乎同時,他的競爭對手、平國香之子平貞盛也投到了右大臣藤原定方〔也是北家,忠平的堂兄弟〕門下。
平良將去世後,平將門回到了關東,他不斷擴充領地,甚至不惜和親叔父平國香、平良兼刀兵相見。承平五年〔935年〕,戰爭正式爆發,史稱“平將門之亂”。
首先死在平將門刀下的,是他的伯父平國香。此時平國香的兒子平貞盛還在京城,他自知即便回去家鄉,也無法和地頭蛇平將門相抗衡,於是強自按捺下怒火,寫信給堂兄弟平將門,說願意化干戈為玉帛。將門得信後,越發洋洋自得,囂張不可一世,又把矛頭指向了另一名叔父平良兼。
第二年六月,平貞盛回到關東,與平良兼合兵一處,共同討伐平將門。承平七年〔937年〕八月,雙方在子飼渡和堀越渡兩處先後展開激戰,因為平良兼打出平氏一門總領的旗號,士氣低落的將門軍大敗虧輸。然而平將門的勢力並未因此失敗而崩潰,他整頓兵馬,不久後就在弓袋嶺之戰中挽回了敗局。
這種耗時長久的拉鋸戰,使豐沃的關東地區處處燃起戰火,百姓流離失散。平貞盛一看短期內無法取勝,就輕騎上京,於當年十一月終於請得了討伐平將門的詔命。到了天慶二年〔939年〕,平良兼去世,平貞盛就以朝廷欽差和平氏一門總領的身份開始全權負責討伐行動。然而此時平將門已先後攻佔常陸、下野、上野等國的國司衙門,勢力已經幾乎涵蓋整個關東八州。當年十二月,他甚至公然在下總國猿島稱帝,帝號“新皇”,宣佈關東八州獨立。
平將門之亂所以會鬧出如此軒然大波,並非偶然事件。一方面,新興武士勢力希望能夠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從那些他們所看不起的只知遊玩、吟詩卻無實際本領,腐朽到了極點的公卿手中,把政權搶奪過來;另方面,百姓們也不滿平安朝日益衰弱的統治,想要對社會結構有所變革。平將門部分順應了這一時勢,加上他自己武力過人,英勇善戰,這才縱橫關東,屢屢取勝。
其實從奈良時代起,日本就開始了造神運動,說天皇家族乃是天照大神的傳人,是所謂“天孫後裔”,天皇是神,普通人是不能覬覦全日本君王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