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1/4 頁)
合作願景產業與資本的完美互補,匯源利用德隆的資本實力實現迅速擴張
匯源在德隆的支援下開始了快速擴張。此前匯源在全國只有6家果汁生產基地,合資兩年內新增了20餘家大型生產基地,地域由山東、北京大舉擴張至西部,至少在10個省完成了擴張,在重慶更是出手6�6億元投建了亞洲最大的果汁生產基地。兩年間匯源先後引進11條PET生產線,每條斥資約1�5億元,其時國內PET生產線(包括匯源)僅14條。2002年匯源集團以7670萬元廣告投放額贏得央視果汁行業標王。2001年、2002年匯源集團的銷售收入分別為15�4億元、22�3億元,利潤則分別猛增到2�5億元、2�7億元。2003年年初匯源的負債率高達70%。
此時距離匯源和德隆合資不到兩年。兩個看起來完全互補的優秀企業合資之初就獲得了業界的盛讚。互補效應在合資一年半後很快顯現出來,藉助北京匯源的平臺,德隆在飲料領域與國內數家巨頭展開了收購兼併的談判,而匯源一年半里在全國密集投建基地、工廠,初步完成了果汁產業的整體佈局。
表面上看,合作的開局很美妙。
然而,等待匯源的,卻是一場激烈緊張的資本暗戰。
(四)朱新禮妙計贖匯源
很快匯源和德隆的“情投意合”開始發生了變化。到了2002年年底,朱新禮就開始感覺到不大對勁,德隆戰略發展興趣不在實業上,戰線拉得非常長,資金鍊也越來越緊張,匯源與它合作只會越陷越深。老朱發現根本不是原來想的那麼回事!實質上,德隆把匯源當成了產業整合的基地,迅速養大,殺雞取卵,當成提款機。合資後,德隆開始頻繁向匯源伸手借錢,開始是5,000萬元,之後是1個億,再後來增加到2個億,2002年年底德隆欠公司的債務高達3�8億元。與此同時德隆承諾的還款週期也越來越短,從最早的三個月,縮短到一個月,最後變成了一週。顯然德隆對大額資金的需求已經變得越來越迫切了。剛開始朱新禮借錢的心情還比較輕鬆,德隆借款的利息高達15%…18%,資金回報比匯源經營產品的利潤高出許多。但是當借款額已經高達3�8億元,歸還的前景看起來又那麼不確定時,朱新禮警惕起來,他意識到危險可能即將來臨,如果長期下去,匯源可能會被掏空。
朱新禮認為,匯源要麼就做大自強,要麼就等著死亡,沒有第三條道路。朱新禮不甘心落得個破產的命運,他要做大要自強,於是他開始想分開,擺脫即將到來的旋渦和陷阱。
雖然匯源集團只是北京匯源的第二大股東,但主導大權卻一直未從朱新禮的手中旁落。雖然德隆以“強勢控制力”著稱,但朱新禮證實,在德隆入主的兩年內“德隆從來沒有管過匯源的事。”
2003年初朱新禮產生脫離德隆的想法,並隨後開始籌劃、尋找能夠從德隆手上回購北京匯源股權的人。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一、戰德隆,匯源妙計贖身(5)
朱新禮最先找到了一家香港公司,雙方開始在深圳談判。但此時的德隆雖然已經陷入了資金危機中,但卻如何也不願意將匯源出手。跟德隆的談判是艱苦的,德隆有時同意出售匯源股權,不過又會突然變卦。對於收購價格也德隆也是不斷的提升。這些都令朱新禮極度焦慮。德隆提出的51%股權的出售價格與合資公司當年利潤相比從6:1,提高到了7:1。即以當年合資公司的利潤約1億人民幣來計,售價約在7億。就在即將成效之時,又來了非典,這家香港公司投資信心大受震動,火速撤出了這場收購拉鋸戰。無奈的朱新禮只得又回到了原點。
不過,當時德隆也有借匯源題材拉抬新疆屯河股價,以緩解資金危機的想法,所以也非常希望能全面收購匯源。所以一等香港人撤出,德隆就提出了以7倍於合資公司年利潤的價格收購朱新禮所持的北京匯源49%股權。同樣想要得到對方股權的朱新禮也提出由自己來回購德隆所持股權,他也願意和德隆收購價相當。看到相持不下,德隆又加碼了,“匯源要買的話,低於8:1絕對不賣。”
要拿出8個億的人民幣對於當時的朱新禮簡直是天方夜譚。因為當時匯源剛剛投出20餘億在全國布建工廠、拓展基地,賬上資金早已經所剩無幾。這些德隆的唐萬平對此當然一清二楚,他也正是算準了朱新禮拿不出這筆錢。而朱新禮對德隆的資金狀況卻一無所知,這是一個資訊不對稱的比拼。然而根據德隆行事風格的前後反覆,極端老練的朱新禮敏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