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頁)
要是你就寫不出來。你要不讀一點《紅樓夢》,你怎麼知道什麼叫封建社會…… 外公還問海容:你們學校要不要你們讀“聖經”、“佛經”?海容不解地說:不讀,要讀這些東西幹什麼? 外公不以為然地說:要做翻譯,搞外文,又不讀聖經、佛經,這怎麼行呢? 他又問海容:你讀過《聊齋》沒有?得知她沒有讀過,外公介紹說:《聊齋》可以讀,寫得好。《聊齋》裡寫的那些狐狸精可善良啦,幫助人可主動啦…… 在風趣淵博的談吐背後,是外公對教育、對讀書的獨到見解以及對下一代的深切期望。後來我得知,外公與海容的這些談話在當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 想看書來
三十年的變遷
大約在1999年前後,也就是我去美國留學的那一年,中國人耳邊開始響起這樣一個新名詞:戰略伙伴關係。 中國與美國結成戰略伙伴關係; 中國與俄羅斯結成戰略伙伴關係; 中國與歐洲聯盟結成戰略伙伴關係; 中國與許多國家都結成戰略伙伴關係……
當然,上述“戰略伙伴關係”各自含義不盡相同。不過顯而易見的是,較之海容30年前在外交部工作的年代,中國的外交格局有了相當大的變化。這一切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帶著這些問題,我向海容請教。在把她提供的一個個歷史事件片段加以拼接組合後,我對外公晚年宏大的外交實踐有了新的認識。
初到外交部
1965年,海容結束在北京外國語學院的進修,去外交部報到。她被分配在部辦公廳綜合組,人們稱這位27歲的年輕人為“小王”。
外交部第一任部長由周恩來總理兼任。建國近三十年間,由國務院總理兼任部長的僅此一例。海容入部時,部長系由國務院副總理陳毅兼任。
部領導還有:常務副部長章漢夫、副部長姬鵬飛、喬冠華、曾湧泉、羅貴波、耿飈、劉曉、韓念龍、劉新權、王炳南以及徐以新、陳家康……
東交民巷印象
海容報到時,外交部辦公地點還是建國之初的舊址,即北洋政府外務部原址。1966年春天,一場建國以來對北京影響最大的地震——邢臺地震發生了。外交部原辦公處所均為百年以上的老舊房屋,為了防震,一部分部領導搬到東交民巷辦公樓。在這裡,初到部裡的海容認識了許多人。在海容樓上辦公的外交部部長助理龔澎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時年五十多歲的她風度翩翩,精明強幹,而且和藹可親。
海容在外交部還結識了一位同事,併成為自己終生的好友,她就是唐聞生。唐聞生比王海容小5歲,父親是中共中央聯絡部副秘書長、曾任美國共產黨中國局書記的唐明照,母親是燕京大學畢業生張希先。1943年,唐聞生出生在紐約,她的中國名字“聞生”取義“聞父歸而生”,美國名字是Nancy Tang。1952年,唐聞生隨父母回國。1962年考入北京外國語學院,用3年時間學完規定的5年課程。她比海容早半年進入外交部,分配到翻譯室任英文翻譯,大家叫她“小唐”。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火燒英國代辦處
1966年的春天和夏天過得格外不尋常,“文化大革命”開始了。
外交部機關工作人員紛紛成立群眾組織,分為“造反”和“保皇”兩派。不過,不少人還是和海容一樣,屬於“逍遙派”。
與國家部委不同,外交部的“文化大革命”隨時都會引發國際事件。最為著名的事件是1967年8月的“火燒英國代辦處”。
1949年新中國成立,英國是最早與中國洽談建立外交關係的西方大國。但是,中英雖在香港問題上取得暫不改變現狀的共識,但在臺灣問題上卻難以達成一致。因此,兩國只建立了代辦級外交關係,處於半建交狀態。英國在北京所設代辦處簡稱英國代辦處。由於外交系統造反派中極左分子受到中央文革成員王力8月7日講話的蠱惑,一度奪取了外交大權。在外交事務中違背黨的政策,導致了嚴重的外交事件。
8月22日晚,北京外國語學院等十幾個單位的紅衛兵齊聚英國代辦處門前示威,隨後衝入英國代辦處放火併實施“打砸搶”,這就是“火燒英代辦處”事件。得到彙報的總理當即下達指示,透過高音喇叭呼籲在場群眾散開,但無濟於事。局勢混亂至此,總理不得不向外公彙報。海容記得自己也給外公寫過一封信反映情況。
外公當時在上海,接到總理的報告和各方面的資訊後,果斷解決了中央文革的極左分子王力、關鋒(後來還有戚本禹),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