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部分(第1/4 頁)
七子中的徐幹在當時以賦見稱,但作品流傳者少,倒是儲存在《玉臺新詠》中的《室思》詩較為有名。應瑒的詩以現存的幾篇而論,較少特色。七子之外,楊修、吳質、丁儀、繆襲、繁欽等,在當時均有文名,但也都少有作品存世。其中繁欽的《定情》詩,以一連串排比句寫女子對情人的摯愛和期待,顯然受到民歌的影響。
三、建安諸子以外的作者
通常所言建安文學,主要是指曹氏父子和他們周圍文人的創作。但此外還有一些作者,是應當注意的。
漢末著名文學家蔡邕的女兒蔡琰,字文姬,是一位傑出的女詩人。她從小受到良好的藝術薰陶,在文學、音樂等各方面均有較高修養。漢末軍閥混戰中,被董卓的軍隊擄走,後流落到南匈奴,滯留十二年,生有二子。曹操與蔡邕為舊交,遂出資將她贖回,重嫁董祀。今傳署名為她所作的詩有三篇:五言和騷體《悲憤詩》各一篇,騷體《胡笳十八拍》一篇。三篇的真偽問題都有爭議。一般認為五言《悲憤詩》確為蔡琰之作,《胡笳十八拍》系後人偽託。
五言《悲憤詩》記述了她從遭擄入胡直到被贖回國的經歷,將紀事、抒情、議論密切結合,寫出時代的動亂,胡兵的殘暴,民眾的悲慘遭遇,和個人不幸的命運。猶如一幅血淚繪成的歷史畫卷,以強烈的感情,真實的筆觸,反映出那一可驚可怖可痛可泣的社會情狀,令讀者不能不為之感動。如記述董卓軍隊擄掠平民的一節:
馬邊懸男頭,馬後載婦女。長驅西入關,迥路險且阻。
還顧邈冥冥,肝脾為爛腐。所略有萬計,不得令屯聚。
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語,失意幾微間,輒言“斃降虜。
要當以亭刃,我曹不活汝!”豈復惜性命,不堪其詈罵。
或便加棰杖,毒痛參並下。且則號泣行,夜則悲吟坐。
欲死不能得,欲生無一可。彼蒼者何辜,乃遭此厄禍!
這裡有高度的概括,也有細緻的描寫,深刻有力,觸目驚心。又如記述自己與親兒永別,準備回國的一節:
存亡永乖隔,不忍與之辭。兒前抱我頸,問母欲何之。
“人言母當去,豈復有還時?阿母常仁惻,今何更不慈?
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顧思?”見此崩五內,恍惚生狂痴。
號泣手撫摩,當發覆回疑。
一面是久別的故國,一面是親生骨肉,不能兩全。這種選擇,確實令人肝腸寸斷。孩子一連串的責問,使詩中的感情氣氛顯得無比沉重。
從寫作特點來說,這首詩結構嚴謹,剪裁精當,語言具有高度的表現力,足以代表當時五言詩的發展水平。
與曹魏鼎峙的東吳、蜀漢,文學都不發達。但諸葛亮的《出師表》,卻是膾炙人口的名篇。諸葛亮(181—23明,琅琊陽都(今山東沂水縣南)人。他幫助劉備建立了蜀漢,任丞相,是三國時代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蜀後主建興五年(227),諸葛亮準備從漢中出兵北伐曹魏,臨行時向劉禪上這篇奏疏,勸誡他尊賢納諫,推薦朝中可以信賴的大臣,並陳述自己的心跡和志向。通常臣下寫給皇帝的奏疏,多諛美恭謹之辭,寫作很拘束。但諸葛亮受劉備遺命輔佐劉禪,位高權重,所以能夠暢所欲言。此表雖無意為文,而感情自然真淳,既有諄諄叮囑、反覆教導的意味,又不失忠誠懇切的態度,成為一個傑出政治家的內心表白,在奏疏文中頗為難得。此外,還有一篇題名為諸葛亮作的《後出師表》,一般認為出於後人的偽託。
第二節 正始詩文
正始是魏廢帝曹芳的年號(240—249),但習慣上所說的“正始文學”,還包括正始以後直到西晉立國(265)這一段時期的文學創作。
正始時期,玄學開始盛行。玄學中包涵著一種窮究事理的精神,導致了對於社會現象的富有理性的清醒態度,破除了拘執、迷信的思想方法。同時,莊子所強調的精神自由,也為玄學家所重視。當時,有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一派,即崇奉發自內心的真誠的道德,而反對人為的外在的行為準則;也有主張名教與自然相統一的一派,即要求個性自由不超越和破壞社會規範。但至少“自然”這個前提是人所公認的。
然而這一時期的政治現實卻極其嚴酷。從司馬懿用政變手段誅殺曹爽而實際控制政權開始,到其子司馬師、司馬昭相繼執政,十多年間,醞釀著一場朝代更替的鉅變。他們大量殺戮異己分子,造成極為恐怖的政治氣氛。“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許多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