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頁)
ping)飽個眼福。
到了華人開的店後,終於可以說中文,又是同胞,忍不住到處問價,然後又不買,頂多問半天就買幾美元的小紀念品,現在回想起來確實挺招人煩的。當時印象特深的是,海外同胞而非西方人尤其煩我們這些大陸來的窮鬼。
我第一次到紐約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在唐人街買東西,我用普通話問價,華人同胞用廣東話回答,我根本聽不懂他們在說什麼。那種愛答不理、嫌貧愛富的勢利態度讓我很不感冒。我同事出差香港,也有類似遭遇,後來還和我憤憤提及此事。這都是過窮日子時的事。
國人富裕後很快學會消費西方名牌,卻也常常引來懷疑的目光,因為假的東西在國內畢竟太多了。我的朋友當了一家大型航空公司的副總以後,有一次吃飯時穿了一套名牌西裝,筆挺筆挺的引來讚揚聲。我故意問他那牌子是真的還是假的,他得意地說那件西裝是真的,花了好多錢呢。另一位朋友則在一旁揶揄道:“關鍵是現在人不一樣了,當大官後氣魄也大,穿了假的別人也會認為是真的;沒當大官以前則不一樣,穿了真的都被認為是假的。”
富得讓西方人側目
富裕的中國人往往集體出行,到巴黎團購,去高檔店買東西時也大聲喧譁,旁若無人般地擠在一起,讓法國人側目。於是後者乾脆成立了中國部,專門請了在巴黎的華人在那裡導購退稅,方便了遊客,也是為了把中國人隔離開,免得影響商店的生意。我專門去“巴黎春天”和“老佛爺”店看過團購的場面,熙熙攘攘一片中國人,弄得在高階商店購物沒有高階的氣氛。
多年前日本人遊客多,也不講法語,法國人也設立日本部為他們團購提供幫助。但他們安靜得多,又相互謙讓,讓法國人很受用。
有些中國人在國外餐館吃飯時也會像在國內般的大呼小叫,把服務員指使得團團轉、隨叫隨到,那其實是不可取的。西方人的服務員都很在意自己的尊嚴,他們願意提供服務,因為他們就是幹這個的,但他們希望與食客平等相處。而西方食客都是以眼神和隱蔽的手勢讓服務員注意到,後者就會自動走過來。如果大叫幾次,那他們可能會故意裝聽不見,把你晾在那裡一陣,若無其事地幹別的事。法國的服務員尤其如此,他們甚至不在意你給不給小費。
5。別讓老外煩我們(2)
富裕的國人還好故意露富,東北人稱這種行為叫“的瑟”。我一個遼寧的朋友告訴我,她的一位女朋友因為吃飯和男友吹了,就是由於後者付錢時特意將萬元一疊的百元大鈔掏出來,再從裡面抽出幾張付賬。那位女士結果吃過飯就不再理他了,因為他太“的瑟”。一些中國人在海外也“的瑟”,認為自己付錢了,就應該享受自己想要的服務,結果適得其反,反而被人嫌棄。
當然有時國人“的瑟”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那是制度原因。國內銀行在賣外匯時常常不願意給零錢,只給大鈔。出國的人也不願意帶零錢,以為整錢方便攜帶,結果關鍵時候買不到東西。我認識的一個人拿兩百歐元大鈔買幾塊錢紀念品就遭到過冷遇。法國人藉口說找不開,其實也是怕遇見假幣,而他們又沒有我們國人無處不在的驗鈔機和千錘百煉識別真假的過硬本領。面對幾元錢營業額的損失和百元假鈔的風險,權衡很簡單:他寧可選擇不賣。
前些日子在巴黎“老佛爺”店裡發生一件針對中國人種族歧視的事,一對中國遊客手持大額現鈔被巴黎售貨員誤認為是歐元假鈔,不僅侮辱了他們,還叫來警察把他們送進了班房。
留學生的困惑
出國的中國觀光客有錢卻時常遭遇歧視,而出國的留學生也遭到排擠。10年前美國的大學就有人提議限制中國學生的人數,美國人綠卡抽籤也將大陸出生的中國人排斥在外,但是他們卻不限制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的數量。這幾年英國人也有這種傾向。
英國《泰晤士報》前一段報道英國一些私立中學開始對中國留學生設限,以免影響英國家長送孩子入學的意願。根據英國私立學校協會的統計,來自中國內地的學生從2000年的數百人增至2007年的2345人,加上來自中國香港的則達到8652人,佔整體外國學生的40%,遠超過位居第二的德國的1888人。
許多學校不希望中國學生超過全校總數的10%,以便保持英國傳統。因為有的家長擔心自己的小孩在自己國家的學校成為唯一的外國人。為此,有的學校已經竭力將中國學生的數量減少一半。有的計劃將中國人限制在15%到20%,儘管對不少私立學校說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