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4 頁)
誘惑;二是〃自發性〃,是自己的主動、自主的選擇,而非外在的強制所致。
於是,又有這樣的追問:我們為什麼要自願選擇公益事業?是出於什麼樣的自我生命的內動力?
我首先注意到的,是今天的青年志願者,其主力是在校的大學生、研究生,和大學畢業不久的各行各業的青年,他們大都是〃80後〃這一代。這一代人是自有其特點,以及我所說的〃特殊的魅力〃的;但他們也有自己的問題。我和許多當代大學生作過討論,發現〃生活缺乏目標,缺乏責任感〃是一個最根本的、讓許多年青人最感困惑的問題。在討論中,我反覆強調一點:問題要靠這一代人自己來解決,而且相信這一代人一定能夠自己解決;而解決的途徑,主要有兩個:一是透過自由讀書,最廣泛地吸收民族和人類文明的精神資源;另一就是適當參加社會實踐,主要是到社會的底層,到西部農村去,給那裡的弱勢群體以力所能及的幫助。更重要的是,在志願服務的過程中,瞭解中國的國情和中國這塊土地,土地上的文化和鄉親,建立血肉聯絡:這就會為確立自己的世界觀、人生目標,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我曾在一篇文章裡,提到一位最早參加西部陽光行動的大學生的日記,說自己在城市裡長大,〃心中的西部是一種田園詩般的印象〃,但真的踏上了這塊土地,〃用雙腳去丈量現實〃,看到了〃惡劣的自然環境,以及在此條件下掙扎努力的農民〃,面對〃因為輟學而哭泣的孩子〃,〃那一張張溫暖稚嫩的笑臉,渴求知識的眼神〃,就覺得一切都變了,一切都需要重新思考……而新的人生也許就開始在這重新思考中。
因此,我們可以說,青年志願者運動,實際上是一個當代大學生自己聯合起來,在參與社會變革的實踐中,尋求新的價值理想,確立新的人生目標的自我教育運動。
這首先是出於我們自己生命成長的需要。
(二)我們是民間參與者
〃民間性〃,這是志願者運動的第二個本質特徵。
這是出於這樣一個信念:中國改革和建設事業必須是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導和自下而上的民間參與、監督的相互促進與制約。這是改革和建設事業能否健康持續發展的關鍵。
我們,普通的中國公民,中國的年青一代,是中國改革和建設的主人。〃參與〃既是我們的責任,更是我們的權利。
我們既是〃非政府性〃的組織,同時,又是〃非營利性〃的組織,是人們所說的〃第三部門〃。它對政府機制和市場機制形成必要補充和制約,是所謂〃第三種力量〃。如論者所說,有效的民主政治和市場經濟是離不開社會領域裡的發達的第三部門的支援的,而且它將在〃社會改革與建設〃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參看徐永光:《中國第三部門的現實處境及我們的任務》)。這是可以肯定和期待的。
(三)我們的主要任務是為社會弱勢群體服務
如前所說,我們聯合起來,首先是〃自助〃,但我們更要〃助人〃,在〃助人〃中〃自助〃;而我們〃助人〃的主要物件,是社會弱勢群體,為他們謀利益。
這同樣是出於我們的信念。我們追求社會的公正、平等、社會正義。我們認同這樣的生命觀:全社會的每一個具體的生命的價值與幸福,是最重要的;只要還有一個生命不自由、不幸福,我們就是不自由、不幸福的。因此,我們是永遠站在社會弱勢群體這一邊的,為他們呼籲,為他們服務,是我們自覺的使命。
我們因此特別關注〃西部〃,關注〃鄉村建設〃,關注〃農村教育〃,這是中國社會發展的基礎,卻又是最為薄弱的環節。我們為當今中國西部、中國農民、中國農村教育的惡劣的生存狀態而焦慮,也就是為中國的未來焦慮。作為中國未來的建設者,我們中國的年青一代從現在起,就要開始擔負起我們的責任。
(四)我們的〃先鋒〃和〃橋樑〃作用
和政府部門相比,我們沒有權力;和企業相比,我們沒有經濟實力;和知識界相比,我們的知識力量顯然不足。這三點,構成了我們的限度。一位青年志願者在下鄉以後這樣寫道:〃我們在沒有來這裡以前,可能滿腔熱情,躊躇滿志,一心想為村民幹些什麼。而真正到了這裡之後,我們才發現我們的力量原來是如此的微不足道,我們對這一切是那樣的無能為力。〃〃我們究竟來幹什麼的?我們究竟能做些什麼?〃在丟棄了不切實際的自我期待以後,反而有了一種生命的實在感:〃踏在這片西部熱土上,起初的激情,年青的衝動,都化作愈加沉重的腳步和更為踏實的工作。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