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3/4 頁)
次,他寫下了遺書,準備出走自殺,幸虧被同學發現,將他的異常行為告訴老師,老師又及時告訴了家長,在老師和家長的共同努力下,才制止了這位同學的輕生念頭。但這位同學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苦楚,大聲對老爸說:“你太自私、太殘忍了,只想讓我實現你的理想,卻一點也不關心我內心的痛苦!”
這孩子的吼叫像一聲炸雷,讓這位漠視孩子精神痛苦的父親震顫不已。同時這孩子的吼叫也代表了許多孩子的心聲。據瀋陽市教育局所做的一次抽樣調查表明:竟有八成多的被抽查學生認為老師要求個別學生幾十遍地寫作業、連續多次的打掃衛生是“關心幫助學生”。出現這種意外情況,是孩子們一種無奈抗議,抗議成人世界對他們的漠不關心。被抽查的學生有些就公開表示:“最害怕的不是管教、懲罰,而是不希望爸爸媽媽或老師對我們漠視,忽視我們的感受和存在。”
對這種漠視進行抗議的還有北京一個15歲的中學生郭菁。小郭菁每次和父母吵架後都採用極端方式,用小刀割自己的胳膊。她說:“有一次,我和母親頂嘴後,她隨手拿起一本書就扔在我身上。我撒腿就跑。那天,我逃課了。一個人漫無目的地來到朝陽公園,在一片草坪上,我邊想心事,邊用小刀劃胳膊。一刀又一刀,血慢慢滲出來,我的淚也流下來。
愛孩子更要了解孩子(3)
“後來,我在一篇日記裡寫道:‘舉起刀的剎那,我的心在無聲吶喊!小刀割在胳膊上,尖叫的卻是我的心。’真的,刀割在胳膊上,我不感到疼痛,相反,我覺得是一種釋放後的快感。從那次起,每當和父母吵架,我就會用小刀割自己的胳膊。
“我的父母都是知識分子,可他們為人處事的方式很不知識分子,他們從不關心我內心的痛苦,和我說話的態度一點涵養都沒有。就在兩個月前,母親發現我胳膊上的傷痕後,就氣急敗壞地罵我,說我不爭氣,說我學流氓。我聽了這話,差點拿刀自殺。我覺得自己很不幸地生活在這樣的家庭。”
一個15歲孩子的傾訴,讓我們看到了十分可怕的一幕,一個被家長忽視的孩子那孤獨和畸形的心態。她本來不應該這樣,如花的年齡,不應拿起鋒利的小刀割自己那幼嫩的手臂。如果郭菁當初和父母頂嘴時,母親不是粗暴地用書砸她,而是坐下來,耐心和孩子交流,給孩子化解苦惱,孩子就不會孤獨地一次次用小刀去割自己的手臂。如果郭菁的父母發現了女兒割臂的行為,能馬上補回和孩子交流這一課,認真和孩子交心談心,分解孩子的心理壓力,而不是簡單粗魯地罵一句“不爭氣,學流氓”,孩子就不會差點想到拿刀自殺,就不會“覺得自己很不幸地生活在這樣的家庭”。
在我們的調查中,不少孩子表示有煩惱和心事時,不願對父母和老師說。“他們不理解也不關心我們!”一個上初中的孩子鬱悶地說:“有什麼事不如憋心裡,誰也不告訴。”
“憋不過去怎麼辦?”我們問。
“憋不過去就自殺!”這孩子回答得很乾脆,也讓人很震驚。
我們想對家長和老師說:放下自己的冷漠,不要總說自己忙,再忙也不能忙到不要孩子,不要我們的學生!多走近孩子,瞭解他們的所思所想,瞭解他們的煩惱,和孩子交心,用溫暖的話語去解開他們那小小心靈裡的千千結。
3。 換位思考,角色置換中的相互理解
現實生活中,家長和孩子、老師和學生的矛盾常常不可避免,有時甚至還很激烈。遇到矛盾後,一些家長和老師總是感嘆孩子不聽話、叛逆、學壞了,而不少孩子又認為家長和老師霸道、不寬容、不理解人。雙方各佔在各的立場,越想就越氣,越想就越想不通,往往會使矛盾更加激化。
遇到這種情況怎麼辦?我們認為雙方不妨都冷靜下來,站到對方的立場換位思考,在角色置換中逐漸達到相互理解。
臺灣著名企業家、經營管理家餘世維先生,就曾風趣地介紹他和夫人運用角色置換的方法教育女兒的故事。他說,有一段時間,女兒老是不聽話,不理解家長的艱辛,還認為家長對自己關照的不夠。餘先生夫婦認為,女兒身在福中不知福,這樣長期下去對成長不利。夫妻倆決定用一個星期天讓女兒當一次家,家長和孩子進行一次角色置換。他們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女兒,女兒覺得挺好玩,愉快地接受了。
在角色置換的這個星期天早晨,餘先生夫婦便以“子女”的身份把女兒當作“家長”,他們按照女兒平時起居、吃飯等習慣,一會兒要女兒上街去買吃的,一會兒要女兒上街去買用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