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3/4 頁)
段話並不是什麼新的表述,1953年他在談到斯大林的思想時講了一些幾乎完全相同的話,說它“掌握了全世界的廣大人民群眾,而且業已變成了無敵的力量”[54]。第二,仔細閱讀這段話就會發現,這裡的“唯心主義”始終受到唯物主義的極大限制,只有正確的思想才能變成物質力量,而正確思想的產生,則與貫穿在感性認識、理性認識和革命實踐全過程中的物質世界相聯絡。另外,把正確思想變成物質力量的是革命群眾的實踐。最後,承認如下一點也是重要的,即這段話根本說不上是背棄了馬克思主義,根本不是一種提出了思想觀念領域和物質世界互動作用觀點的新黑格爾主義式的唯心主義。因為,雖然馬克思確實指出過他對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改造只是使黑格爾不再頭足倒置,但是他認為自己是以辯證的方法完成這種改造的,理查德?伯恩斯坦曾透徹地指出了這一點。就是說馬克思並不否認觀念的力量,他辯證地超越了那種把原始推動力歸因於觀念的立場:“最好把馬克思的唯物主義理解為對以前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一種揚棄(是在黑格爾使用這一概念的精確意義上);他經過肯定、否定,從而超越了這兩種作為對立面的‘要素’。”[55]這樣去看觀念和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即像毛澤東那樣來看這種相互作用,就絕不會認為它傾向於唯心主義而放棄了馬克思主義及其繼承者們所闡述的唯物辯證法。
。 最好的txt下載網
論知與行(9)
* 《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839頁。在同一個月的月初,毛澤東透過對“一言”作用的解釋,提出了相同的觀點:“馬克思講無產階級專政,是一言興邦;赫魯曉夫講‘三無世界’,‘全民黨’,‘全民國家’,是一言喪邦。”見《在杭州會議上的講話》(1963年5月11日)。在1966年,毛澤東下面的一段話常被人們作為格言來引用,我們應當“承認而且必須承認精神的東西的反作用,社會意識對於社會存在的反作用,上層建築對於經濟基礎的反作用”。《毛澤東選集》,2版,第1卷,326頁。
評價觀察者及其思想的標準
在毛澤東有關認識論的著作中,對觀念進行比較和評價至少有三種標準:第一種是根據一種觀念的正確與否,即它的真或假。與之密切相關的第二種是我們可以稱之為“適用性”的標準。考慮到一種觀念所反映的世界是不斷變化的,這就產生了一種正確觀念能在多長時期內維持其正確性,即它的適用期限的問題。第三種是據以評價某種觀念是否帶有偏見的標準:感知、深信某種觀念並依據其行動的是什麼人這三點,在某種條件下,可以在該觀念的相對有效性方面造成差異。
毛澤東用一種直截了當的方式指出,正確或真實的思想是那些在社會實踐中發揮作用的思想。[56]這種觀點最簡單的形式是把檢驗過程看成這樣一種過程,即在認識之理性階段形成的觀念在隨後的社會實踐階段中“符合於客觀事實”[57]。他承認不可能如此簡單地解決這個問題;如果認識的目的不是為了解釋世界,而是改造世界,那麼,如我們已看到的那樣,正確的思想不能僅是與世界相一致,而是必定與世界有矛盾。根據這一假設,檢驗認識有效性的比較複雜的過程有如下述:“要完全地解決這個問題,只有把理性的認識再回到社會實踐中去,應用理論於實踐,看它是否能夠達到預想的目的。”[58]當然,這種複雜性正是人們藉以達到“預想的目的”的途徑。很清楚,這些預想目的就是認識過程中所運用的“前概念”的一部分,至於這些目的是如何實現的,以及如何評價等複雜問題,也許最好放在一邊,把它當作適用性問題的一個方面,在討論評價觀念的第二種標準時再加以討論。
在檢驗思想的過程中會產生出一些其他問題,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注意。毛澤東指出,一條正確路線並非總能立即實現理想的目標。要證明一項具體政策的正確性,常常需要時間。[59]在某種情況下,出現這種狀況是由於環境與要檢驗的思想無關,對於檢驗過程來說,這就增加了第三種複雜性:觀察者—行動者實現其思想主張的力量。1963年,毛澤東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一般的說來,成功了的就是正確的,失敗了的就是錯誤的,特別是人類對自然界的鬥爭是如此。在社會鬥爭中,代表先進階級的勢力,有時候有些失敗,並不是因為思想不正確,而是因為在鬥爭力量的對比上,先進勢力這一方,暫時還不如反動勢力那一方,所以暫時失敗了”[60]。正確思想遇到的強大阻礙,或者來自有意的倒行逆施,或者是純粹出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