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部分(第2/4 頁)
他封鎖中國的沿海地區,
那麼“從軍事觀點來看,指揮職務就妨礙了勝利??”。而戰爭的“真正目 的”就是勝利,怎麼可能是另外的什麼呢?“在戰爭中,確實,”他重複他
喜歡的那個口號說:“勝利是不可能有什麼替代的。有一些人為了各種各樣 理由對赤色中國姑息讓步。他們不瞭解歷史的明確教訓,因為歷史明白無誤
地告誡我們姑息遷就只能導致新的流血更多的戰爭。”
他的講話既有挑釁性又有對抗性。繼之而來的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迴盪 著的掌聲和喝彩聲,在 34 分鐘內共有 30 次。他一點也沒有談到他曾建議過
的轟炸中國工業中心的問題。雖然他說要運用“一切可能得到的手段”去獲 得勝利,但卻沒有提到他想使用原子彈、或者沿著鴨綠江設定一條放射帶的
願望。他說他的一些觀點受到過嚴厲批評。然而他斷言,他的觀點是與參謀
長聯席會議“完全共享的”——這個斷言完全不符合事實,但卻引起一陣震 耳欲聾的歡呼聲。大廳四周座位上的共和黨人及大部分觀眾從他們的座位上
跳起來,歡呼跺腳持續了將近一分鐘,然後他才能重新開始講話。
對於那些宣稱美國的軍事實力不足以對抗不只一條戰線敵人的人,麥克 阿瑟說,他想象不出還有比這表達出更多的失敗主義的了。“你不可能對亞
洲的共產主義採取綏靖政策,或向它投降卻同時並不破壞我們阻擋它在歐洲 得逞的努力。”把這場戰爭限制為中國人對朝鮮的侵略,只是遵循一條“長
期猶豫不決”的道路而已。
“我計程車兵們向我問道,為什麼把軍事優勢交讓給戰場上的敵人?”他 停頓住,然後用幾乎是耳語的聲音輕輕說,“我無言以對。”
創紀錄的 3000 萬人收看了電視,表演是出色的。對豐富多采的嗓音的利 用和對時機的掌握超過了多數的演員。這種演講家的風格在國會中已很長時
間沒聽到過了,一位電視評論家寫到它使人回想起“去年的劇場”,它使大 部分眾多的觀眾為之神魂顛倒。舉國上下,機關和工廠停止上班,這樣人們
可以收看電視。酒館和酒吧間裡擠滿了人。上學的孩子們或在教室看“這一 歷史性的時刻”,或被集合在會場或餐廳裡收聽廣播。不管他們對人們激動
是為了什麼這一點有什麼看法,但他們都知道這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還在本世紀開始之前我加入陸軍時,我少年時代的全部希望和夢想便 實現了。”麥克阿瑟說,當他開始講他最後幾句有名的話,即這篇演講為此
而被人記住的激動人心的、傷感的、模稜兩可的結論時,他降低了他的嗓音。
希望和夢想早已消失殆盡。但是我仍然記得那時最流行的軍營 歌謠之一中的迭句,它極為自豪地宣稱:“老兵永遠不會死,他們
只是悄然隱去。”而像那首歌謠中的老兵一樣,作為一名上帝使之 明白職責何在的力圖盡心盡職的老兵,現在結束我的軍事生涯,只 是悄然隱去。
再見。
大廳裡颳起一陣“感情的颶風”。無數雙手伸向了他。聽眾中許多人哭 了。“我們今天在這裡聽到了上帝的講話,是具有肉體的上帝,是上帝的聲
音!”來自密蘇里州的共和黨眾議員、一個過去的傳教士杜威?肖特呼喊道。 對喬?馬丁來說這是他當國會議員 35 年來所經歷的最激動人心的“高潮”時
刻。馬丁知道舞臺效果是國會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但是從未有過能與此匹敵 的事情。
這是麥克阿瑟最炫耀的時刻,隨之而來的是公眾奉承的逐漸增強,開始 時是那天下午穿過華盛頓的勝利遊行,第二天在紐約舉行的雷鳴似的拋綵帶
遊行則達到了高潮,這在美國曆史上是空前的。據報道在紐約有 750 萬人湧 上街頭,比 1945 年歡迎艾森豪威爾的人還多,甚至超過 1927
年對飛行員林 德伯格的幾乎是傳奇式的歡迎。《時代》週刊這樣評論道:這個情景是“令 人敬畏的”。“每個人都在歡呼??一個敢於冒風險作出斷言的人,這個人
與那些猶疑不決和持否定態度的人相比似乎受到了歡迎。”
但是,事實上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向他歡呼。在紐約遊行路線經過的一些 地方,當麥克阿瑟的敞篷汽車經過時那裡的人們只是沉默地站在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