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部分(第4/4 頁)
,說共產主義的早飯都是這樣的,蘇聯老大哥啦、波蘭啦、捷克啦、匈牙利啦,都是牛奶、麵包。但無奈崮下村人吃慣了小米粥和玉米煎餅卷大蔥,幾天下來,竟有一大半的人拉起了肚子。最後,還是穆蛋發話,不再牛奶麵包了:“這幹活的共產主義可以跑步前進,吃飯的共產主義就悠著點吧……”從那至今,崮下村的人還是吃不慣牛奶、麵包。
那時候,除了大吃,就是大幹。每每吃完飯後,就開始以連為單位,開赴山下去鍊鋼。為了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關家橋公社在最好的一片耕地上建了27座小鍊鋼爐。集中了全公社的勞動力來此會戰。崮下村的小鐵爐正好和關家橋村的小鐵爐緊挨著。這使我爺爺有幸目睹了當年的佃戶大福,因過度勞累而一頭扎進了小鐵爐裡的慘劇。
崮下村的男女勞力被編成了三個基幹民兵連。女民兵連由識字班的劉英率領,她們起了個“花木蘭連”的響亮名字。因為關家橋村的女民兵連起的是“穆桂英連”,崮下村的“花木蘭”決心打敗關家橋村的“穆桂英”!
我爺爺說他們像太平天國,真是說對了。那時的人們不僅吃飯是共產主義式的,就連睡覺也是。男女民兵都是分開住,一個星期才準回家團聚一回。家裡的孩子由老人帶。儘管很多人不適應這種生活,但卻無人敢於公開說:我不願進共產主義的天堂。直到有一天東窗事發……
凡是經歷過那段狂熱的人肯定都記得:大辦食堂、大鍊鋼鐵、大修水利,幾乎是同秋天的收成一齊來到的。1958年那年是格外的風調雨順,收成特別好。按我爺爺的形容是:插根木棍都能發芽結果。知道為什麼嗎?因為1956年和1957年的收成是一平、一歉。而延續了幾千年小農經濟的中國農業總是逃脫不了“一平、一歉、一收”的固定迴圈,你說這是老天爺照顧中國也行,懲罰中國也行。
青壯勞力都去大鍊鋼鐵了,地裡的莊稼自然也就沒人收了。莊戶人種莊稼幹嗎?不就圖個安穩日子嗎?現成豐收的莊稼不收,這叫什麼事呢?難道共產主義就可以不吃糧食專吃鋼?
正好,縣委書記周志海來崮下村視察工作。他是坐著吉普車來的,我爺爺因煩聞汽油味,沒去迎接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