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部分(第1/4 頁)
也就是說,楊廣在聽說有人要殺自己時的第一反應,就以為是兒子楊暕要殺他。而楊暕在發現有人要殺他的時候,第一反應也是父親楊廣要殺他。父子之間,居然相互把對方當成這個世界上最想殺了自己的人,也算是天家薄情的一朵代表性奇葩了。
除了楊廣的這兩個兒子之外,別的宗室也都被殺得七七八八,只剩下兩個人。一個是秦王楊浩,因為和宇文智及交好,而且不是楊廣的直系子孫,所以得以保全,被反賊暫且當作將來要擁立的傀儡使用——這個秦王楊浩是繼承了其父,老一代秦王楊俊的爵位。(楊俊是楊廣的三弟,病死,算是楊廣兄弟中善終的一個。)
第二個,便是當夜提前警覺後,得到旁人相助,暫時還沒被逮住的燕王楊倓了。
……
時間線切回當夜二更天。
獨孤盛在芳林苑內尋獲楊倓之後,便立刻從芳林門一帶武力向外突圍。此時,他身邊還有五十幾個勇士相隨,加上一小撮感於獨孤盛威名而臨時收攏來的依然忠於楊廣計程車卒。此前楊倓和獨孤鳳二人衝不破芳林門的屏障,此刻有了獨孤盛的幾十個死士,加上因為賊軍已經在宮內亂竄,宮門防守不嚴了,倒也可以得手。
獨孤盛一陣猛衝猛殺,砍翻了百餘人,從芳林門殺出一條血路,離開了皇宮。不過這種強衝也是一把雙刃劍,因為敵人很快會反應過來他獨孤盛是在突圍,他肯定保護了要緊人物。再結合眼下的情況和宮內掃蕩完畢後打掃戰場時的訊息,不難排查出燕王在他手上。
所以僅僅他從芳林門殺出後十幾分鍾,就有司馬德戡親自帶著大隊騎兵從此門而出,追殺出來。
“阿凌。你帶著燕王先走!為父失血過多,衝不動了!怕是衝殺不過這道城門了。”
“父親!要走一起走!豈可如此喪氣!”獨孤凌心中不服輸。一隻手抱著楊倓猛跑,一隻手還想拉住獨孤盛。此刻他們已經殺到了江都城的東城門口。但是城門禁閉,他們沒有攻城武器,有如何殺得出去?相比於芳林門這種宮城的城門,這道外城的城門可是要高峻得多。
就在他們絕望的當口,城門外一聲發喊,同時火號亂舉,嘈雜一片。獨孤凌湊過去觀察了一番後,回來驚喜地告知獨孤盛,原來是驍果軍中的沈光部前來勤王救駕。攻城破門。
數分鐘後,江都城東門大開,守門士卒作鳥獸散,讓沈光帶兵殺了進來。
當然了,這並不是說江都城那麼容易攻打,只是一來守軍原本亂中也不知道聽誰的好,見攻城的部隊也是驍果軍序列,所以抵抗的時候自然不如抵抗獨孤盛時那麼堅決。二來麼,今夜原本宇文化及等人為了成事。已經把知情的核心心腹調去了北門,以求確保成功,故而東門的守軍此刻還未徹底從賊,不明真相者甚眾。至於第三點原因麼。也是沈光武藝高強,登城尤其擅長——當年征討高句麗的時候,遼東城一戰。沈光先登之功,讓楊廣封了他一個朝請大夫。可見要論輕功騰挪的本事,大隋朝內當屬沈光第一。沈光帶兵來破門的時候。又是自己身先士卒,先趁著黑暗以撓鉤飛爪登城殺了巡哨士卒,故而得手。
獨孤盛看到女兒獨孤鳳跟沈光聯袂而來,也是鬆了一口氣,一下子栽倒在地,因為失血過多不省人事。
獨孤盛昏了過去,但是事情卻沒有那麼快了結。沈光手下的兵有許多南方人,平素軍中編制的時候,沈光的人馬也多是步軍,沒什麼騎兵,所以戰馬自然稀少。而宇文化及和司馬德戡手下都是關隴鐵騎。離開東門後不過半刻鐘,得到訊息的關中兵大隊鐵騎便跟著衝殺出來,居然足有萬人之多。而沈光連夜前來救駕,為了趕時間並不可能把主力部隊全部動員起來後再出門,原本也只是帶了隨身的親兵營而已。當下雙方戰力高下立判。
沈光帶著人馬且戰且走,眼看即將被敵人的鐵騎包抄圍困,他倒不是怕真的沒有一戰的能力,只是一旦被圍住之後,把楊倓先護送到安全地帶的可能性也就沒了。
“沈光逆賊休想逃脫!此刻交出燕王,宇文大將軍還可饒你不死!”追殺而來的司馬德戡眼見堵截有望,讓士卒縱聲高喊,試圖擾亂沈光的軍心。
“沈大哥,事不可為,在平地上我等如何跑得過鐵騎。你輕功好,不如你我二人帶著燕王,先往南面棄軍突圍的好!”
“往南突圍,又突圍到哪裡去!難道到長江裡餵魚麼!”
“駙馬出兵之前,便害怕驍果軍有圖謀,預先做了準備,每日派了水師哨船秘密在江邊港汊巡哨,為的就是萬一江北有動靜好立刻把訊息傳回去。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