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第2/4 頁)
而在蘇州湖州這些地方,凡是收二茬稻的州縣,農民們往往會在搶收夏糧、補水補肥、養護腋苗的時候吃一天三頓,因為這幾天要搶時間勞動強度會特別大,體力保持非常重要。不過這種槍農時的緊張程度依然不能和後世普遍種植一年二作作物時的“雙搶”相比——畢竟一年二作的作物在這個時候不僅要收割,還要重新下種。
不管農民們有沒有一天吃三頓的人,但是有一點可以非常肯定,在冬季空閒的季節,農戶是肯定只吃兩頓的。生物鐘到了申時,自然而然會讓人腹中狂叫,見到食物都邁不動腿。
“嘶嘶……呼,蕭大哥,你這是讓伙頭做的什麼?怎得這般香,不行了,咱可忍不住了,非得先來一塊。”沈光端著兩口從工地邊上伙頭軍那裡端來的瓦缽,一看就是給提前分開打準備好的,湊到蕭銑身邊。蕭銑坐在一條木板胡凳上,也沒有桌案,便用一個木盒蓋子墊著,放在膝上,然後把瓦缽放下,掀開開吃,旁邊的沈光看蕭銑開動了,也是迫不及待。
距離蕭銑不足三十步的地方,便是一群勞累一天後等待著排隊領飯的徭役民夫。縣尊大人紆尊降貴擺出體察民情的姿態,與被視察的民夫通吃大鍋飯固然是很好的宣傳材料,但是適當的距離保持與安全考慮還是有必要的,好在民夫們對於這種狀態已經覺得很震驚,官老爺已經足夠平易近人了,也不至於有人不開眼湊近了觀察。
不過,眼睛可以忍住不撇過來,耳朵也可以塞住,唯有肉香味對於飢餓貧窮的人們來說是無法抵擋的,就好像地中海上的水手沒法透過堵住耳朵來躲過塞壬女妖歌聲的死亡誘惑一般。
“呵喝……咕嘟……”“咕嘰……吭哧……”各種各樣的腹鳴和喉結聳動的聲音開始不絕於耳,隔著幾十步都能聽到。幸好這種情況只持續了幾十秒,打飯的伙頭軍就揭開了謎底。
“都不要擠!和常日一樣排好了!縣尊大人開恩,日後但凡按期完成工期的,速度優勝、質量保證的,每隔五日便能有一頓肉食。今日供的是‘東坡肉’,嗯,別問為什麼叫東坡肉。”
蕭銑是個很低調,並且沒有低階趣味的事情。在他看來,被後人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一款食物,那是很low很掉價的事情,絲毫沒有趣味可言。想想看吧,“東坡肉”,蘇東坡要是泉下有知,知道這個名字,說不定會後悔自己發明了這種食物的,畢竟別人喊開了之後,就好像他蘇東坡做了什麼喪盡天良的事情,以至於天下人都要生啖其肉一般,多不好。
所以,蕭銑完全沒有搶奪這玩意兒冠名權的意思,依然就叫東坡肉,而且沒有解釋為什麼要這麼叫。以至於最後縣裡役曹的吏員們口耳相傳,說是因為吳山鎮的鄉佐顧老莊主送來的這批豬,是放養在吳山東面坡上的,所以縣尊大人才命名為東坡肉……不知下次要是送來西坡放養的豬,會不會改叫西坡肉。
不過唯一可以肯定地是,如果四百年後天下還會出現蘇軾蘇子瞻這個人的話,他定然不會給自己取東坡這個號了。
“有肉吃!真的有肉吃!”一群民夫發一聲喊,幾乎就要失去控制。不過幸好伙頭軍們也預料到會有狀況,提前做了準備,連通著鄉佐紳士們狠狠彈壓了下去。好在已經沒人在意這些細節了。
幾秒鐘後,肥膘迸濺的聲音開始在工地上此起彼伏,盛到了飯菜的民夫三五成群聚在一起,一句話也不說地賣力解決著面前的食物。
米飯,是大水煮了之後漉去米湯後再略蒸乾的大米撈飯,也就是江淮農人農忙時節吃的那種乾飯。
這個年代沒有高壓鍋,煮飯水放多了容易煮太爛,水放少了又夾生或者容易焦糊。蒸飯倒是效果很好,可惜比煮的飯費好幾倍的柴火。江南潮溼,木柴乾燥不易,不是大戶人家的話,誰捨得靠蒸把飯蒸熟?所以無非也是先多加水煮一煮,到了確保至少八成熟之後,再把米飯撈出來,短短蒸一道,便是一家人冬日好幾天的口糧了,又比從頭到尾蒸的省了不少柴。至於撈去米飯後的米湯,下回再稍微丟一些米粒進去煮一道,便是上午頂飽的泡飯了,又或者直接拿米湯當飲料喝,也能解解**。
菜,除了冬日的蘿蔔頭、大頭菜醃成的榨菜,乃至臨安黴乾菜之外,便是那一大塊酥紅油汪發出反光、還帶了一些會稽老酒醇厚香味的大肉了。
其實,三口各一百來斤淨肉的肥豬,要供兩千民夫吃一頓,每人也就攤到二三兩肉而已,可是在這些人看來,已經是少不得的恩典了。肥而不膩,瘦而不柴,入口酥糯……嗯哼,有點扯淡了,其實那些是毒嫖少帥張學良的要求罷了。而蕭銑的伙頭軍們不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