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部分(第1/4 頁)
醇壑的兀恐換嵐裝贅�腥舜�階約悍直�幕�帷�
基於這個考慮,突厥大軍監視隋軍各部的兵馬全部收攏回來,聚集到雁門城包圍圈的各個方向,除了“不放隋軍援兵與楊廣回合”這個底限還堅守著,別的戰略對峙圖謀已然全部放棄。
……
楊義臣軍與李淵軍成功在雁門以南、桑乾河邊會師,會師之後的總兵力依然超過了十五萬人之多——畢竟此前楊義臣和突厥人血戰過多場,他從涿郡帶出來的總兵力十五萬的作戰部隊終歸是有不少戰損的,所以如今加入了李淵的人馬之後,總人數也不過才超過十五萬沒多少。此後的十幾天裡頭,兩人便和突厥人展開了長期的對峙,等待國內的其他各路援軍分別趕來。
臘月初十之後,有三四路援軍先後到來。
首先是汾陽郡守陰世師帶來了三萬兵馬。陰世師當時其實還有另外一重身份,便是河東地區的內外侯官總管,此前具有一定的幫助楊廣監視李淵的職權,而且在楊廣出關巡幸雁門之前,陰世師就提醒過楊廣,說是根據內外侯官的諜報資訊,最近突厥人有些異動,請求楊廣不要冒險出關,只是楊廣根本沒聽陰世師的,否則也沒有後面那麼多破事兒。陰世師明面上的官職身居汾陽郡守、並汾陽宮監,地盤在李淵的西邊、後世山西靠近黃河的呂梁山地區,還包括了一部分河西之地。陰世師帶來的三萬人,倒也不都是區區汾陽郡這塊地盤的人馬,而是包括他從關中的大興留守衛玄那裡借來的關中兵。
原本的歷史上,刑部尚書衛玄的最後一次親自帶兵出征是發生在朝廷二徵高句麗、楊玄感謀反的當口上。因為歷史上的楊玄感造反時在強攻東都洛陽不下之後,試圖改為採納李密的中策。西進潼關、奪取大興,所以大興留守的衛玄和楊玄感軍大戰了一場。四萬關中兵大潰,幾乎覆沒。由此也可見衛玄著實不是一個打仗的材料。當然本時空因為楊玄感造反的時候用了李密的上策去涿郡,所以關中新徵募的兵馬沒有在楊玄感之亂中損失多少,不過因為如今已經大業十年底,衛玄的年紀也已經七十好幾了,讓他大冬天地去關外雁門救駕他也吃不消,便把動員起來的關中兵借給兼領河西之地的陰世師一併帶去——衛玄暗地裡的身份是關中地區的內外侯官總管,所以和陰世師好歹是一個系統的,知道陰世師暗地裡的身份,自然放心借兵給他。
除了陰世師之外。此後趕到的勤王軍便是河南道經略使、齊魯討捕大使張須陀軍為主的援軍了,然而河南之地實在太亂,張須陀本人實在抽身不開,只是讓麾下將領帶了一部分兵馬,和東渡留守樊子蓋部合兵一處前來勤王——因為張須陀的軍隊要想出關勤王的話,如果走楊義臣的轄區北上、從河北出張家口西進雁門的話,路途會更遙遠,而且楊義臣轄區內竇建德、張金稱等巨寇還會阻撓行軍和糧道,必然延誤時間;所以張須陀部援軍走的是先西進東都洛陽、然後在洛陽北面的孟津渡渡過黃河。再走河東地區出雁門關。這條路必然讓張須陀部援軍會在路上和樊子蓋的援軍回合。
因為張須陀本人沒有帶兵來,而張須陀本人派來的副將官位級別比較低,所以這一路兩軍合併而成的援軍,最後由樊子蓋的部下擔任了指揮職務:右武衛將軍皇甫無逸為該路援軍主帥。段達、裴仁基為副將。麾下總兵力達到了六萬人,其中張須陀和樊子蓋的兵各佔一半。
陰世師和皇甫無逸出關之後,隋軍總兵力超過了二十五萬人。再加上雁門城內的守軍,總數超過了三十萬人。已經對突厥人形成了至少三比二的兵力優勢,始畢可汗在堅城之下進退不能。放棄又心有不甘。突厥與隋軍小規模的野戰也爆發了好幾次,每次雙方都付出了數千人的傷亡,互有攻守,卻誰也沒開啟局面,事情發展到這一步,逐步被消耗了銳氣的始畢可汗已經開始緊張起來。
臘月十六,在皇甫無逸到達之後三天,隋軍最後一股大規模的援軍也終於趕到了戰場,那便是江南道經略使兼三韓總管的蕭銑,與東萊留守陳稜的兵馬,總計也有五萬人,其中蕭銑帶來四萬兵力,陳稜一萬,畢竟陳稜只是一個東萊留守,相當於幫著朝廷管住山東地區的海軍前沿基地而已,實力本就不雄厚,還要放著杜伏威北進,分出一萬人來勤王已經是極限了。
蕭銑和陳稜走的路線,自然是蕭銑軍先從吳郡上船,沿長江轉入黃海後沿海北上,一直到東萊地界登陸後強行軍穿過山東半島,再在渤海灣換上陳稜在山東半島北岸準備好的船隻渡過渤海、直入海河、大運河、轉永定河,儘可能充分地利用了水路交通,讓行軍可以每天十二個時辰連軸轉,而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