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部分(第2/4 頁)
耘聽到,心中都是一動。要知道,皇帝通常都是直呼其名,或者稱呼臣子的表字,某郎則是比較親暱的稱呼。多是家人親朋的之間所用,趙錚又恰好姓趙,難不成真是皇親國戚?
不管是不是,官家器重沒錯,何況至少是皇家的救命恩人,自當慎重結交。然而趙錚本人對此毫無感覺,身為一個穿越客,對於古代不同稱呼的不同意味並不十分敏感,是以懵然不知。
“在迎鑾訓練水軍是必要的,但不能作為大宋水軍的主力。”趙錚兀自認真回答。
“為何?”李處耘道:“迎鑾距離金陵很近,水軍,可以進攻金陵。”
趙錚道:“進攻江南,水軍作戰很必要,但從迎鑾出擊是溯江而上,不利進攻。自古以來,進攻江南,都是居高臨下,順流而下。所以我大宋水師的重點應該放在大江上游。最好是荊襄一代。”
“可荊襄是……”
趙錚笑道:“高家和周行逢不過是跳樑小醜,憑什麼據有荊湖呢?在下愚見,欲滅唐必先平荊湖,然後水師沿江而下,直取江南。”
包括趙匡義在內,在座的三位有勇有謀的將領都對趙錚刮目相看。年紀輕輕,但是在戰略上的認知卻十分清楚,不像其他許多將領,平定淮南便叫囂著渡江南下。而是眼光獨到,策略清晰合理。石守信突然明白了,趙匡胤為何派他前去潞州和金陵,趙錚絕對不可小覷。
李處耘笑道:“居高臨下,順江而攻沒錯,但迎鑾可直接威脅唐國國都……”
“如果唐國國都不在金陵了怎麼辦?”
聽趙錚如此說,李處耘愕然道:“你的意思是唐國遷都,遷去哪裡?”
趙錚笑道:“有湖口水師拱衛的洪州,李知州以為如何?”
……
“遷都洪州,即日便準備。”朝堂之上,南唐國主李璟宣佈了一個決策。
自從兒子李從益和戶部尚書從揚州回來,講訴了發生的事情之後,李璟就做出了這樣一個決定。
小小的迎鑾鎮終於發揮了其巨大的影響力,兩次影響了歷史形勢。幾年前,因為周世宗柴榮攻取迎鑾,兵出江口,南唐被迫劃江而治。幾年後的今天,因為趙匡胤在迎鑾的一場演戲,唐國卻要面臨遷都的重大抉擇。不得不說,迎鑾此地對李璟而言實在不吉。
其實遷都也並非李璟突發奇想,自從淮南丟掉的那一天,他就有這樣的想法。金陵在唐國北部邊緣,雖然有大江天險,可終究要直面宋軍的威脅。一條大江是不能絕對保證金陵安全,否則南朝陳國就不會滅亡。
尤其是李從益親眼見到了宋朝水軍的實力,以及趙匡胤的鐵血強悍手段,一番表情生動,甚至添油加醋的描述後,李璟也怕了。唐國現在不安定,兒子李煜想要順利接掌江南本就困難,如果金陵再有危險,後果不堪設想。所以綜合各方面考慮,李璟決定遷都去洪州。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這是王勃的《滕王閣序》對洪州地理位狀況的描述,位置相當的不錯,能夠掌控整個江南的同時,也相對安全。
畢竟洪州在南方的腹地,遠離宋軍前線兵鋒。而且不遠處還有湖口整個要塞作為門戶,強大的南唐水軍就駐紮於此,相對來說很安全。是以李璟才會動了整個念頭,遷都洪州。
可是當他提出之後,臣子們的反應很激烈,是反對的很激烈,幾乎沒有人一個人贊成遷都的提議。
畢竟遷都是大事,不可兒戲。國主倉促提出此事,任誰也不容易接受。尤其是因為宋軍的一場演習而遷都,這未免也……唐國臣子們的膽子不小,至少不是被嚇大的,這樣丟面子的行為他們不願意。
再者,他們的家業都在金陵,都是多年積累起來的,難不成要因此折騰掉,然後改去洪州。習慣了安逸的南唐達官貴人們並不願意,他們更習慣,也更喜歡生活在富足繁華的金陵城裡,享受美好生活,而不是去洪州那種窮鄉僻壤。是以當李璟提出遷都計劃時,幾乎沒有人響應。
反對是必然的,除了因為個人利益而反對,也有人提出了恨中肯的擔憂。比如洪州城池太小,切破損較多,並不適宜作為都城,怕是容納不下太多人。畢竟都城遷過去之後,大量的官員、軍隊和商賈都隨之雲集。
人一多,糧食消耗也就多了。金陵周圍修建有大糧倉,多年儲存,十分方便。可洪州什麼都沒有,雖然有河道可以水運,但是繞行很遠,很是折騰,代價就大了。
還有洪州相對偏僻,道路設施都不完善,如果沿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