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部分(第1/4 頁)
至於昨天江灘上處死數百叛黨,趙錚全然不知,想來是趙匡胤受到啟發,臨時新增的環節。有一場血腥屠殺作為前奏,今日軍演的效果會大大增加。
江面上,許許多多的戰船來回穿梭,演練的專案正是水戰。包括了,水面上的包抄、進攻、跟蹤等諸多小專案。很熱鬧,在這個年代也算是戰鬥激烈,但趙錚看在眼裡,心中卻暗自搖頭。
這個年代的水軍似乎更多是偵查、襲擾和運輸的工具,水軍戰船直接的交戰反倒很一般。重點在於缺乏交戰武器,所能用的便只有弓弩、拍杆、火攻等一些手段,很多時候反倒是船隻相遇,直接短兵相接。
趙錚心中暗想,若是戰船上能夠安裝火炮,是否能夠無敵於江海之上呢?火藥這玩意,讓它提前誕生的話……
李從益和馮延魯要是知道還有火藥這樣的神器,只怕會當場嚇尿。哪怕只是眼前的場面,已經讓他們惶恐不已了。唐國據有江南,以水軍見長,但是而今看到的宋朝水軍似乎也不弱,已經能與唐國不相上下了。
水面作戰是如此,當演戲進入到搶灘登陸的環節時,更讓他們不安。趙匡胤是在告訴他們,宋軍完全有強攻登陸江南的實力。當然了,馮延魯也清楚,宋軍目前水軍人數有限,大規模登陸怕是做不到。
不過假以時日,宋軍造出更多戰船,不斷訓練後,不習水性的北方士兵也能在江河之上縱橫。到了那時,興許就是南唐的末日吧!
李從益對此深以為然,他甚至覺得,如果宋軍此刻直接從迎鑾鎮,不消多時有可能登陸金陵。即便是攻不下金陵城,也必定會震動江南……不行,這太危險了。
當趙匡胤當場表示,要在迎鑾鎮設立建安軍,訓練水軍的時候。李從益的臉色徹底變了,他覺得必須儘快回去,將這些事情告知父皇,早做準備。
第一一四章 水師與遷都
李從益和馮延魯走了,驚慌失措地走了,在揚州的見聞讓他們心驚膽顫。
對於這樣的結果,趙匡胤頗為滿意,威懾效果算是起到了。是以宋朝人自家晚宴時,心情很是不錯。
“唐國人嚇得心驚膽顫,怕是再也也不敢圖謀淮南了!”李處耘對此頗為樂觀。
石守信搖頭道:“還是不能掉與輕心啊,趙少卿剛剛到過江南,他應該對那邊的情況比較清楚。”
這是趙錚第一次與石守信正式會面,這位開國大將,從龍功臣個子並不是很高,沒有所謂虎將的那種勇武威風,相反還有幾分儒雅。陳橋兵變中,也正是他從容鎮定,及時對付韓通的反撲,穩定局勢,及時開啟城門,接應趙匡胤大軍入城的。
大宋立國之後,平定李筠和李重進的叛亂,石守信都是作為統軍大將,指揮有方,克敵制勝。可以說是為大宋王朝立下了赫赫戰功,趙匡胤表面也十分厚待他。
但是有句話叫功高震主,同為禁軍將領出身,石守信的資歷並不比趙匡胤差。在五代十國這個王朝更替,皇位更迭頻繁的年代,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的觀念比較普遍。但凡是有點實力的武將,只要有機會誰不想做皇帝呢?
如果陳橋兵變中,黃袍披在石守信身上,也許天下就姓石了。而今立國之初,厚待從龍功臣是很必要的,畢竟也有用得著的地方,但是時間長了……趙匡胤是明白人,他很清楚這些武將對他的威脅。
畢竟他自己就是個很好的例子,生怕臣子效仿,自然要想辦法限制。宋朝重文輕武,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這個緣故。不過此時,趙匡胤還想不到那麼長遠,如何提防這些如狼似虎將領才是關鍵。
昨日讓石守信堂堂一個大將軍大材小用,負責監斬,顯然是趙匡胤有意而為之的,其中意味不言而喻。警告威懾是必要的,但沒有實際意義,想要皇帝徹底安心,唯有放棄所有兵權。趙錚心中暗想,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杯酒釋兵權似乎為期不遠了。這個經典的案例,當真讓人好奇。
石守信的問題,趙匡胤和李處耘同樣關心,故而趙錚也不敢怠慢,認真道:“淮南這邊還是不能掉與輕心,畢竟唐國的實力還是不弱的,雖說君主懦弱,但有的臣子和將領還是頗有能耐的。別的不說,對面鎮江如今的守將林仁肇,就必須要小心,當年在壽州,可是讓周世宗吃過大虧的。”
李處耘對此有所耳聞,點頭道:“是的,我會小心的……官家,迎鑾鎮設立建安軍,是否需要大量造戰船,訓練水軍呢?”
趙匡胤略微沉吟,問道:“五郎,你以為如何?”
官家直接稱呼趙錚“五郎”,石守信和李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