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3/4 頁)
張口對他娓娓道來,說到歡欣之處,眉目含笑,哪裡還有什麼妖魔鬼怪的畏懼恐嚇?
原來陳家莊是此處的大戶人家,陳太君的兒子是朝廷官員,與夫人、心如居住於京城之內。後來心如身患疾恙,兼之水土不服,於是送回家鄉,安心調養身體。這陳心如最是喜好音樂,一手琴藝頗為精妙,雖然鄉下無人賞識,但自娛之樂,到也歡喜融洽。
某一日夜裡,她看月色美恬,心情大是愉悅,便在亭中撫琴釋懷,卻遇上了一個綠衣的青年文士,本來羞澀之極,便要跑去躲閃。孰料這文士彬彬有禮,未加任何侵犯,只是一語指出了她琴藝中的若干瑕疵。
陳心如性情斯文恭敬,本是大家閨秀之人,不喜與人爭執,唯獨對自己的琴藝極為自負。她聽得文士批評,言語雖是清雅卻不失嚴苛,心中未免惱怒,便辯駁了幾句。那文士一愕之後,不肯認輸,又逐一替她駁回,二人你來我往,竟然大聲爭吵起來。這番動靜引來了家人,文士方才愴惶而逃。
以後每天夜裡,這綠衣文士都會到此與她談論琴藝,時日長久,彼此漸漸生出了情愫。陳心如每每暗示他來莊中提親,這綠衣文士便顧左右而言他,不肯給於一個明確的答覆。
又過得幾日,陳心如心中苦惱,便向一個最要好的丫環傾吐了心思,誰知隔牆有耳,卻被陳太君的一個老媽子聽了去。陳太君本是極信鬼神之人,以為此處高牆深院,每晚還有家人巡視,一個弱不禁風的文人怎能屢屢輕鬆往來,且不留下一絲一毫的痕跡,便道此人非妖即鬼。
她將此事擬成書信送到京城,心如父親閱畢也是心急如焚,便從張天師哪裡求了一個照妖鏡,差人小心押回,囑咐悄悄掛在亭裡,可叫妖鬼顯形無遁。陳太君如言行事,果然發現那文士是個純陰之體的鬼魂,不由魂飛魄散。
她本是極其精細謹慎之人,當時不敢驚動綠衣文士。待天明之後,講於陳心如聽,又將鏡中存下的影像給她觀看。陳心如便如晴天霹靂一般,傷心欲絕,留書一封放於亭中石桌之上,言明情由,不敢與綠衣文士相交。
那綠衣文士也是傷心離去,可是他思念陳家小姐甚然,隔不多時便要回來探視一回。陳太君大為憤怒,便請了一些道士和尚坐法驅鬼,卻不知為何,始終不能成功,問其原因,俱是茫然不知。尤其是陳心如彈起高山流水之時,綠衣文士必定前來,神情恍忽愕然,大呼知音云云,卻從來不曾傷害過什麼人。
陳心如傷心之際,淚水不覺簌簌而下,啜泣道:“他談論琴藝,造詣極為深厚,如何就是惡鬼了。我不敢見他,亦不敢想他,但是每日裡就如坐針氈一般還是要思念他,那時便如鬼使神差,禁不住就要撫琴釋懷,惟有高山流水這首曲子方能排遣心中的無限寂寞與思念。”
楊起默然不語,暗道:“所謂有情人終成眷屬,為何人鬼之間卻永遠不得鵲橋。”方要好言勸慰,忽聽得後面有人嘆道:“你有如此心意,我便是元神喪盡,亦是無怨無悔了。”二人大驚,慌忙回頭觀看。
陳心如看綠衣文士神情憔悴,愕然一怔,幽然道:“你還來此做甚?若是被我祖母知道,我又要受到責備了。人鬼殊途,不可相聚,你還是快些回去吧。”口中催促,目光卻又不捨之意。
綠衣文士嘆道:“今日此來,便是要與你告辭的。只是你我緣分極深,就此空杳離去,實在不能甘心,便送你一件禮物如何?”看她低頭不答,又道:“你是清雅喜樂之人,自然看不上什麼胭脂俗粉之類,也不歡喜金銀珠寶和綾羅綢緞。我有一件寶貝,喚作魔音七焦琴,是三界的譜音弄樂的至寶之物。以後我也用不得它了,便轉手送於你,也不辜負了這琴自身的性格秉性。”
陳心如苦笑道:“既是魔琴,撫奏起來也是亂人心神,還是不聽得好了。”綠衣文士道:“這琴名雖然帶著一個魔字,卻不是妖魔之物。當年天庭的廣目天王聽蘭雲仙子彈奏此琴,不覺如痴如醉,竟忘了替四海龍王轉呈奏摺,結果被天帝用白玉杖鞭策了十下,以為警戒。
他羞愧難當,便強行從仙子手裡奪取這琴,扔到天火之中燃燒。待搶救出來之時,已然被燒出了七道焦痕,但音質反倒更加絕響。後來蘭雲仙子恐天王再來強奪,不敢將之存放於九重天上,在雲霞山尋了一處石洞藏匿,卻被我機緣巧合得到。”
第九章 錢塘小龍王
楊起看他不是惡鬼,卻是個痴情的好鬼,想起先前對他的種種所為,不免心中愧疚,不敢隨意答話。綠衣文士道:“這位小兄弟,我看你的道法修行不是太高,但也頗有根底。還請你明日晚上護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