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部分(第2/4 頁)
,花之煌煌,不覺心曠神怡,囁嚅道:“此地除去金鱗鼗昊,便是意境高遠、神思飄緲之地,我也想當那隱士了。”
楊起笑道:“既然如此,不妨將你安置此處,待我們西遊迴歸,再來此地接你如何?”祁恬呸的一聲,佯嗔道:“你捨得麼?”話才出口,驀然醒覺,不由羞臊得粉面緋紅,狀若六月桃花,嬌豔無比,偷偷左右打量,見胡媚娘、青衣等人神情平然,似是未曾聽到,暗呼僥倖。楊起嘻嘻一笑,咳嗽一聲,自去與燈芯道人攀談。
神獸府便在左島中央,府前一棵大樹,甚好停泊箏船。眾人順著繩梯緩緩爬下,進如院中,見當門影壁之上,鐫著兩組石刻,頗為好奇。祁恬眼睛一轉,指將其中的一組,笑道:“小弟,這五幅圖案,你可識別得來歷?”
青衣道:“第一幅,乃是九鼎鑄造之說。據《左傳》、《史記》記載,最先泰帝,又喚做太昊,曾派人制做一大神鼎,取一統天下、整備河山之義,其後為黃帝效仿,再做三座寶鼎,象徵天地人三界。
九鼎者,則為夏朝大禹所鑄。大禹治理好氾濫的洪水以後,劃神州大地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州。他見天下萬眾黎民依舊貧苦,天災人禍不絕,便思出一法,要在每州中央之所,建立一個堪能扶正祛邪、保全太平的寶物,便頒佈詔令,要九州州牧盡心竭力地收集天下優良青銅,經年努力,終於鑄造成功九座大鼎。
事先勘測量繪,將轄下各地山川、奇異之物盡皆畫成圖形,然後成模,分別刻於鼎身四周,一目瞭然。九鼎便象徵著九州,威赫無比,被置於宮門之外廣場,藉以顯示夏王乃九州正統之主,八方鹹服,萬國敬仰。奪九鼎者,可承天命,為‘天子’,君臨神州。
後夏桀無道,商湯揭竿而起,滅夏為王,九鼎遂遷至商都,得保數百年基業,孰料偏偏生出一個殷紂王,腐敗不堪,民怨沸騰,於是周武順勢伐殷,既奪天下,又得九鼎。
據傳此九鼎極重,因受天地山川之靈氣,九萬人方能拉動一鼎,周武王發兵八十一萬人,方才把九鼎運到鎬京,即是長安西南一隅,正是氣魄撼天、百廢待興之兆。周成王時,正式定鼎於郟辱,安於洛陽境內。”
黃松嘖嘖稱讚,道:“九鼎果然不同。”
青衣道:“這第二幅,便是‘在德不在鼎’之典故的由來。春秋時期,周室頹廢衰敗,諸侯興起,皆有不臣篡位之意,自然而然,也對九鼎產生覬覦之心。豺狼之中,更由楚國首先發難。”
楊起甚感興趣,道:“如何發難?”
青衣略一凝神,道:“周定王元年,楚莊王難遏勃勃野心,不顧天下道義,帶兵攻打陸渾之戎,來到了周朝都城洛邑,陳兵於周王室的邊境,試圖奪鼎。周定王無奈,便派大夫王孫滿擔酒轟羊,慰勞楚軍。楚莊王睥睨桀驁,竟不顧君臣之禮,以咄咄逼人之勢,向周王使節王孫滿詢問九鼎之大小輕重,意欲武力攫取,奪取政權。
王孫滿針鋒相對,答以‘在德不在鼎’,備述自夏初鑄鼎以來,九鼎之歸屬變遷皆在於德政,又道‘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其時周王室雖說每況愈下,但尚是天下正統之所在,楚莊王恐強心逼迫之下,引起其餘諸侯非難,聯軍討伐,難以抵擋。”
眾人道:“狼子野心,難以為逞。”
青衣道:“下面的,則是‘舉鼎絕臏’之畫。春秋也好,戰國也罷,古都洛陽繁榮富足,民生安愜,漸漸盛行一種舉鼎競技,就是。數十力士,輪番進行。場地上設有建鼓、銅鈸一應之物,以壯聲勢,圍觀居民,多達數千上萬。
某年,秦武王知悉如此訊息,便率領重灌甲兵,一路跋涉,專去東周國都洛陽,觀看這九龍神鼎。秦武王天生神力,且年少方剛、驍勇無比,最是歡喜舉鼎炫耀。
他手下尚有知名的三個力士,叫孟賁、烏獲、任鄙,俱是舉鼎拔山的壯士,也因此陪伴,一併了洛陽。孟賁者,又名孟說,傳言水行不避蛟龍,陸行不避虎犀,能生拔牛角,發怒吐氣,聲響動天,尤為勇猛。”
楊起笑道:“為何雄壯勇士,皆在古代出現,如今反倒不見一人?”
青衣一怔,道:“這我可不能知曉解答。”又道:“那九龍神鼎為世上之瑰寶,秦武王一目瞥過,頓時興致大發,便藉此機會,欲與孟賁比試舉鼎,以顯示西秦戎霸之赫赫威名。他抓住一隻龍紋赤鼎,大吼一聲,猛地舉了起來。
殊不知此鼎重量極大,終因力氣不支,血脈沸騰,經絡盡斷,累得雙目出血,不慎力盡鼎落,又被砸斷了臏骨,任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