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第3/4 頁)
來解決問題,便派衛山作為使節,前往朝鮮與衛右渠進行談判。
衛山曾追隨霍去病參加過漠北戰役,有膽有識。元封三年(前108年),衛山持漢節抵達朝鮮首都王險城,與衛右渠進行談判。
衛右渠對衛山說:“去年漢使涉何出使我國,我國以禮相待,涉何返回中國時,我派了裨王護送到清川江,沒想到涉何居然擊殺裨王,向皇帝邀功。我國上下,義憤填膺,我這才發兵攻打涉何,擊殺以謝國人。我正想上書皇帝,請求皇帝的諒解,然而書還未上達皇帝,漢軍就已經抵達國境線了。”
衛山說:“皇帝陛下委派我前來,就是希望能和平解決這個事情。”
衛右渠向衛山頓首謝道:“皇帝英明!漢軍抵達國境線,我本是想投降,但又怕漢軍大將使詐趁機下毒手,現在閣下持節而來,請准許我派遣太子入中國,面見皇帝,我國願意歸降。”
衛山聽了非常高興,速派人快馬飛報武帝。
衛右渠於是準備了五千匹上好的馬作為呈獻給皇帝的禮物,由太子率一萬名士兵,準備渡過清川江,前往中國長安,朝見皇帝。
到了清川江畔,對岸的荀彘已經得知朝鮮太子準備入中國,但看到一萬名護送太子的朝鮮兵才手執兵器,心裡暗暗想到:“既然要到中國晉見皇帝,還帶這麼多軍隊,兵戈在手,這是幹嘛?這象投降的樣子嗎?難道是……想對我發動襲擊?”
於是荀彘派人前往傳話:“你們既然已經投降,那就不要持兵器進入中國了。”
涉何擊殺裨王的前車之鑑,令朝鮮太子不寒而慄,他還帶上一萬名士兵,帶著武器,就是怕漢使者及將軍重演涉何擊殺裨王的一幕。現在荀彘要求一萬名士兵放下武器過江,萬一漢軍翻臉不認人,這一萬人過了河,豈不被殺得片甲不留?
雙方都對對方極度不信任,朝鮮太子遲疑了許久:不行,決不能冒這個風險。在他眼中,漢朝將軍的信譽是靠不住的。他堅持要允許護衛隊保留武器。
荀彘拒絕了。
朝鮮太子一怒之下,決定不渡過清川江,返回首都王險城。
這意味著漢、朝的談判破裂了。
衛山無功而返,他作夢也沒有想到,武帝劉徹竟然暴跳如雷,將未能完成外交使命的責任,統統推在他一人身上。衛山被武帝下令處死。這次衛山真的是死得不明不白,已經在位三十年的武帝劉徹,無限的權力,使他變得喜怒無常、不可捉摸了。
和談未果,戰爭繼續進行。
悍勇無比的燕國與代國兵團陸續抵達朝鮮戰場。荀彘的大軍兵力充足,武器精良,對清川江再度發動強攻,終於突破朝鮮的清川江防線,朝鮮軍隊退守王險城。
荀彘兵臨王險城下。此時,樓船將軍楊僕的主力艦隊也在朝鮮登陸,楊僕率領大軍也打到王險城。荀彘從西北方向進攻,楊僕從南面進攻。
鮮朝軍隊的戰鬥力頗強,拼死抵抗,衛右渠堅守王險城,王險城城高牆厚,易守難攻,城中糧食充足。荀彘、楊僕圍城數個月,仍然無法攻破王險城。
此時,漢軍的指揮中樞的缺點暴露出來了。當時武帝劉徹任命荀彘為遠征軍陸軍總司令,楊僕為遠征軍海軍總司令,相互不受對方節制,沒有一個明確的統帥,這導致了前線上協同進攻出現了極大的問題。
楊僕大約是受到路博德的啟示,在南越戰場的番禺之戰中,楊僕積極進攻,路博德按兵不動,招降敵軍,結果是楊僕吃力不討好,最後路博德因為招降的人數多,反而立首功。所以在朝鮮的王險城下,楊僕對攻堅戰態度消極,主張與朝鮮和談,逼迫衛右渠投降。所以楊僕時不時派出使者進王險城,與衛右渠見面,要求衛右渠投降。
荀彘則是個主戰派將領,他憑藉燕、代的悍兵,對王險城展開一波接一波的猛烈進攻。但南線的楊僕卻總是按兵不動,荀彘很惱火,便派人前往楊僕軍中,要求與楊僕約定總攻日期,在南、北兩面同時發起。楊僕每次都答應了,但荀彘發起總攻時,楊僕還是按兵不動。
楊僕之所以屢屢毀約,是因為朝鮮國王衛右渠秘密派出使者,與楊僕談判投降的條件,並聲稱準備向楊僕投降。楊僕自以為勝券在握,等待衛右渠將王險城拱手相讓,好搶下朝鮮之戰的首功。
其實衛右渠根本就不打算投降,只是以派出使者,羈縻楊僕,耍了一個計謀罷了。
衛右渠打探到漢軍的兩位將軍互相猜忌,就故意離間兩人。有一次,荀彘也派出使者,以強硬的態度,要求衛右渠投降,衛右渠故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