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頁)
與實體一致。你應該還記得笛卡爾對於‘完美實體’有清晰的概念,並且以此斷言上帝確實存在。”
“我的記性還不算差。”
“類似這樣的理性主義思想是十七世紀哲學的特徵,這種思想早在中世紀時就打下了深厚的基礎。柏拉圖與蘇格拉底也有這種傾向。但在十八世紀時,理性主義思想受到的批判日益嚴格。當時有些哲學家認為,如果不是透過感官的體驗,我們的心中將一無所有,這種觀點被稱為‘經驗主義’。”
“你今天就是要談那些主張經驗主義的哲學家嗎?”
“是的。最重要的經驗主義哲學家是洛克、柏克萊與休姆,都是英國人。十七世紀主要的理性主義哲學當中,笛卡爾是法國人,史賓諾莎是荷蘭人,萊布尼茲則是德國人。所以我們通常區分為‘英國的經驗主義’與‘歐陸的理性主義’。”
“這些字眼都好難呀!你可以把經驗主義的意思再說一次嗎?”
“經驗主義者就是那些從感官的經驗獲取一切關於世界的知識的人。亞理斯多德曾經說過;‘我們的心靈中所有的事物都是先透過感官而來的。’這是對經驗主義的最佳說明。這種觀點頗有批評柏拉圖的意味。因為柏拉圖認為人生下來就從觀念世界帶來了一整套的‘觀念’。洛克則重複亞理斯多德說的話,但他針對的物件是笛卡爾。”
“我們心靈中所有的事物都是先透過感官而來的?”
“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們在看到這個世界之前對它並沒有任何固有的概念或觀念。如果我們有一個觀念或概念是和我們所經驗的事實完全不相關的,則它將是一個虛假的觀念。舉例來說,當我們說出‘上帝’、‘永恆’或‘實體’這些字眼時,我們並沒有運用我們的理智,因為沒有人曾經體驗過上帝、永恆或哲學家所謂的‘實體’這些東西。因此,雖然有許多博學之士著書立說,探討這些事物,但事實上他們並沒有提出什麼新見解。這類精心構築的哲學體系可能令人印象深刻,但卻是百分之百的虛幻。十七、十八世紀的哲學家雖然繼承了若干這類理論,但他們現在要把這些理論拿到顯微鏡下檢視,以便把所有空洞不實的觀念淘汰掉。我們可以將這個過程比喻為淘金。你所淘取的東西大多是沙子和泥土,但偶爾你會發現一小片閃閃發亮的金屑。”
“那片金屑就是真正的經驗嗎?”
“至少是一些與經驗有關的思想。那些英國的經驗主義哲學家認為,仔細檢視人類所有的觀念,以確定它們是否根據實際的經驗而來,乃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不過,我們還是一次談一位哲學家好了。”
“好,那就開始吧。”
“第一位是英國哲學家洛克(JohnLocke)。他生於一六三二到一七O四年間,主要的作品是《論人之理解力》(EssayConcerningHumanUnderstanding),出版於一六九O年。他在書中試圖澄清兩個問題:第一,我們的概念從何而來?第二,我們是否可以信賴感官的經驗?”
“有意思。”
“我們一次談一個問題好了。洛克宣稱,我們所有的思想和觀念都反映我們曾看過、聽過的事物。在我們看過、聽過任何事物之前,我們的心靈就像一塊Tabularasa,意思是‘空白的板子’。”
“請你不要再講拉丁文了。”
“洛克認為,在我們的感官察知任何事物前,我們的心靈就像老師還沒有進教室之前的黑板一樣空白。他也將此時我們的心靈;比做一間沒有傢俱的房間。可是後來我們開始經驗一些事物,我們看到周遭的世界,我們聞到、嚐到、摸到、聽到各種東西。其中又以嬰兒最為敏銳。這是洛克所謂的‘單一感官概念’。然而,我們的心靈除了被動地接收外界的印象之外,同時也積極地進行某種活動,它以思考、推理、相信、懷疑等方式來處理它所得到的各種單一感官概念,因此產生了洛克所謂的‘思維’(reflection)。所以說,他認為感覺(sensation)與思維是不同的,我們的心靈並不只是一具被動的接收器,它也會將所有不斷傳進來的感覺加以分類、處理。而這些是我們需要當心的地方。”
“當心?”
“洛克強調,我們唯一能感知的事物是那些‘單一感覺’。例如,當我吃一個蘋果時,我並不能一次感知整個蘋果的模樣與滋味。事實上,我所接到的是一連串的單一感覺,諸如它是綠色的、聞起來很新鮮、嚐起來脆又多汁等。一直要等到我吃了許多口之後,我才能說:我正在吃‘蘋果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