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3/4 頁)
ansen)先生這個人,挪威語也一樣很好,但漢生先生沒有挪威話就不行了。因此並不是個人造就語言,而是語言造就個人。”
“應該是這樣的吧。”
“除了語言之外,我們會有哪一種歷史背景也是一生下來就註定了。沒有人和這類背景之間能有一種‘自由’的關係。因此,那些無法在國家中找到定位的人就是沒有歷史的人。你也許還記得這種觀念也是雅典哲學家的重點。沒有人民,固然就沒有國家,但如果沒有國家,也就沒有人民。”
“顯然是這樣。”
“根據黑格爾的說法,國家並不只是由人民形成的一個集合。
因此黑格爾說人不能‘捨棄社會’。因此,如果有人對他們所生長的社會不屑一顧,而一心一意只想‘尋找自己的靈魂’,是會受到恥笑的。”
“我不確定我完全同意這點,但這沒有關係。”
“根據黑格爾的說法,個人不能發現自我,只有世界精神能夠發現自我。”
“世界精神發現它的自我?”
“黑格爾說世界精神回到自我的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也就是說世界精神在經歷三個階段後才意識到自我。”
“你就一次說個清楚吧。”
“首先,世界精神意識到自我在個人中的存在。黑格爾稱此為主觀精神。然後它在家庭、社會與國家之中達到更高的意識。黑格爾稱此為客觀精神,因為它在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顯現。可是還有第三個階段……”
“那是什麼?”
“世界精神在‘絕對的精神’中達到最高形式的自我實現。這個‘絕對的精神’就是藝術、宗教和哲學。其中又以哲學為最高形式的知識,因為,在哲學中,世界精神思考它對歷史的衝擊,因此世界精神是最先在哲學中發現了它的自我。你不妨說哲學是世界精神的鏡子。”
“這大神秘了,我需要時間好好消化一下。不過我喜歡你說的最後一句。”
“你是說‘哲學是世界精神的鏡子’這一句嗎?”
“對,這句話很美。你想這話和那面銅鏡有關係嗎?”
“既然你問到了,我只好說是。”
“什麼意思?”
“我猜那面銅鏡一定有某種特別的意義,才會時常被提到。”
“你一定知道它有什麼意義吧?”
“我不知道。我只是說,如果它對席德和她的父親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的話,它不會時常出現。只有席德知道它有什麼意義。”
“這算是浪漫主義的反諷嗎?”
“這種問題是不會有答案的,蘇菲。”
“為什麼呢?”
“因為運用這些手法的不是我們,我們只是那個反諷中兩個倒楣的受害者罷了。假使一個大小孩在一張紙上畫了一個東西,你不能問那張紙說他畫的那東西是代表什麼。”
“你這話真可怕。”
正文 第三十三章祁克果
書香屋 更新時間:2008…4…22 19:14:14 本章字數:10294
……歐洲正邁向破產的地步……
席德看了看時間。已經過了四點了。她把講義夾放在書桌上,然後便跑到樓下的廚房。她得在媽媽等得不耐煩之前趕快到船屋那兒去。她經過那面銅鏡前看了它一眼。
她很快地把茶壺拿出來,準備燒茶,並以加倍的速度做了幾個三明治。
她已經決定要跟她爸爸開幾個玩笑。她開始覺得自己愈來愈站在蘇菲和艾伯特這一邊了。等爸爸到達哥本哈根時,那些玩笑就要開始了。
很快地,她已經端著一個大托盤,站在船屋那兒了。
“我們的早午餐來了。”她說。
媽媽正拿著一塊用沙紙包著的東西。她把一綹散落的髮絲從額前拂開,她的頭髮上也有沙子。
“那我們就不要吃晚餐好了。”
她們坐在外面的平臺上,開始吃起來。
“爸爸什麼時候到家?”過了一會兒,席德問。
“星期六。我還以為你知道呢。”
“可是幾點呢?你不是說他要在哥本哈根換機嗎?”
“沒錯……”
媽媽咬了一口肝醬黃瓜三明治。
“他大約五點會抵達哥本哈根,七點四十五分有一班飛機開往基督山。他大概會在九點半時在凱耶維克機場著陸。”
“這麼說他在卡斯楚普機場會停留幾個小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