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2/4 頁)
都是一些已經開始在改變中的事物。舉例來說,我會說開車是很愚笨的行為,因為車輛會汙染環境。但許多人已經想到這點了。可是歷史將會證明那些被我們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事物有很多是無法在歷史上立足的。”
“原來如此。”
“還有一件事:黑格爾的時代有許多男人大放厥辭,聲稱女人不如男人,但事實上他們這種做法正加速了女權運動的發展。”
“為什麼會這樣呢?”
“他們提出了一個‘正題’。為什麼呢?因為婦女已經開始反抗了。否則如果大家的看法一致,就沒有必要再發表意見了。而他們愈是高唱女人不如男人的論調,否定的力量也就變得更強。”
“當然哼。”
“可以說一種意見如果能受到激烈的反對,那是再好不過的事。因為反對者愈極端,他們所激發的反應也就愈強。有人說這是‘穀子愈多,磨坊就磨得愈起勁’。”
“我的磨坊在一分鐘以前就開始磨得更起勁了。”
“從純粹邏輯或哲學的觀點來看,兩個觀念之間總是存在有一種辯證式的緊張關係。”
“例如?”
“如果我思考‘存在’這個概念,我勢必需要引進‘不存在’這個相反的概念。你不可能思考自我的存在而不立即體悟自己不會永遠存在的事實。然後‘存在’和‘不存在’之間的緊張關係被‘變化’這個觀念消除了。因為如果某件事物正在變化的過程中,則它可以算是‘存在’,也可以算是‘不存在’。”
“我懂了。”
“因此黑格爾的‘理性’有一種動態的邏輯。既然‘事實’的特性就是會有相反的事物,因此要描述事實就必須同樣描述與事實相反的事物。我再單一個例子:據說,丹麥核予物理學家波爾(Nie1sBohr)在他的前門上方掛了一個馬蹄鐵。”
“那是為了帶來好運氣。”
“可是這只是個迷信而已,而波爾卻是個一點也不迷信的人。
當有人問他是否真的相信這種事情時,他說,不,我不相信,但人家告訴我這樣真的有效。”
“真奇怪。”
“他的回答相當具有辯證意味,幾乎可說是自相矛盾。波爾就像我們挪威的詩人文耶(Vinje)一樣,是以模稜兩可而出名。他有一次說:世間有兩種真理。一種是表面的真理,與它相反的說法顯然是錯誤的。但另外一種則是深層的真理,與這樣的真理相反的說法卻是對的。”
“這些是什麼樣的真理呢?”
“例如我說生命是短暫的……”
“我同意。”
“可是在另外一種場合,我可能會張開雙臂說生命是漫長的。”
“嗯,從某個角度來看,這也沒錯。”
“最後我要舉一個例子顯示一種辯證的緊張關係如何能夠導致一個自發性的行動,並因此造成突然的改變。”
“請說吧。”
“假設有一個小女孩總是回答她媽媽說‘是,媽’、‘好的,媽’、‘我聽你的,媽’、‘馬上,媽’。”
“真可怕!”
“過了一陣子,她的媽媽對女兒這種過度順從的態度感到很惱火。於是她大吼:‘請你不要再當這樣一個乖寶寶了!’而這女孩仍然回答說:‘好的,媽。”
“要是我,就會給她一巴掌。”
“我想你一定會的。可是如果那女孩回答說:可是我想當一個乖寶寶呀!那你會怎麼做呢?”
“這個回答很奇怪。也許我還是會打她一巴掌。”
“換句話說,這種情況就是一個僵局。在這裡,辯證式的緊張關係已經到了一種一定會發生某件事情的地步。”
“比如說打她一個耳光之類的?”
“我們還要講到黑格爾哲學的最後一個層面。”
“我在聽呀廣“我還記得我們說過浪漫主義者是個人主義者嗎?”
“神秘之路通往內心…...”
“這種個人主義在黑格爾的哲學中也遇到了它的否定或相反。
黑格爾強調他所謂的‘客觀的’力量,意思就是家庭和國家。你也可以說黑格爾對個人抱持著一種不信任的態度,他認為個人是團體的一個有機的部分。理性(或‘世界精神’)必須透過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才會彰顯。”
“請你說得詳細一點。”
“理性最主要是透過語言而顯現,而我們說什麼語言是一出生就註定的。即使沒有漢生(H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