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4/4 頁)
的只是這些來來去去的知覺與感覺,並沒有一定的‘自我同一性’(per…sonalidentity)。這就好比我們看電影一樣。由於銀幕上的影像移動得如此之快,以至於我們無法看出這部電影事實上是由許多不相連的單一影象所‘組成’的。而實際上,一部影片只是許多片刻的集合而已。”
“我投降了。”
“你是說你不再認為人有一個不變的自我了嗎?”
“我想是吧。”
“你看,不久前你的想法還正好相反呢!我應該再提到一點:休姆的這些理論在兩千五百年前世界的另外一端已經有人提出了。”
“誰?”
“佛陀。不可思議的是,他們兩人的想法極為相似。佛陀認為人生就是一連串心靈與肉身的變化,使人處於一種不斷改變的狀態:嬰兒與成人不同,今日的我已非昨日的我。佛陀說,沒有什麼東西是‘屬於我’的,也沒有什麼東西是我。因此,並沒有‘我’或不變的自我。”
“確實很像休姆的論調。”
“許多理性主義者因為認定人有一個不變的自我,所以也理所當然地認為人有一個不朽的靈魂。”
“難道這也是一個不實的認知嗎?”
“據休姆和佛陀的看法,這的確是一個不實的認知。你知道佛陀在圓寂前對弟子說什麼嗎?”
“我怎麼會知道?”
“‘世間複合之物必然衰朽,應勤勉修持以求己身之解脫。’這很像是休姆或德漠克里特斯會說的話。無論如何,休姆認為人類沒有必要去證明靈魂不朽或上帝確實存在。這並不是因為他認為人沒有不朽的靈魂或上帝不存在,而是因為他認為要用人類的理性來證明宗教信仰是不可能的。休姆不是一個基督徒,但也不是一個無神論者,他是我們所謂的‘不可知論者’。”
“什麼意思?”
“就是指一個懷疑上帝是否存在的人。休姆臨終時,有一個朋友問他是否相信人死後還有生命。據說他的回答是:‘一塊煤炭放在火上也可能不會燃燒。”’“我懂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