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3/4 頁)
高額報酬而喝彩的呀……嗯,大家都忘了這點。
“如此——天朝人,你說吧,想要什麼?”貴婦爽快地詢問。
******************************
兩天後,蘇軾正帶著王鞏返回雪堂,原先雪堂的東側,臨江處已佇立起一間大磚房。工人們還在磚房頂上搭了個小竹棚。
這棟磚房外牆部分沒有絲毫裝飾,內牆則抹得很光滑,蘇軾覺得那牆面似乎不同於普通泥巴,隱隱泛著灰色。這讓他很好奇。
王夫人歡喜的迎了上來,由衷的讚賞說:“這群孩子,幹活兒真快。瞧,他們在房頂還給你搭了個棚子,說是讓你坐在屋頂看風景。”
王鞏看著蘇東坡這棟明顯不符合當時風格的房子,很感興趣,他興致盎然的拉著蘇軾四處觀賞。
一架木梯沿著外牆盤旋而上通向屋頂。王鞏與蘇東坡站在木梯的盡處,看幾個工人在忙碌。程旺站在樓梯口,一邊攔阻二人一邊解釋:“師公,屋頂的泥還沒有硬,現在還不能踏……明天,明天就好。”
蘇東坡的目光落在那幾個忙碌的工人身上。一名工人正蹲在那裡抹泥,另一名工人正將白色的石灰拌進泥裡。他搖搖頭,指著那些石灰說:“這不對,你老師曾問過我灰石,但他的用法不對,這東西不應該拌入泥中,應該等泥乾透了再刷上去才能粉白。”
程旺回答:“師公,這沒錯,是老師特地交代的。說用這樣的灰泥抹屋頂,才能隨意踩踏,而且不漏雨。”
一陣嘩啦啦的滑輪聲把蘇東坡的問話堵在嘴裡,他順著聲響望過去,發現在屋角搭了個木架,架子上面綁了個滑輪。隨著滑輪的聲響,一大桶水搖晃著升上屋頂,工人們從滑輪上摘下水桶,將鉤子放下……不一會兒,滑輪又吊上來一捆竹蓆。
王鞏一拉蘇東坡的袖子,說:“走吧……你說的不錯,這弟子果然精通雜學,而且不是一般精通。”
他是在說趙興。趙興雖然不在現場,但這棟房子卻是在趙興的弟子帶領下建的。瞧那些孩子一副小大人樣兒,輕車熟路的指揮工匠,兩天搭起這樣一棟磚房,由此可以想象:類似的事情他們幹過不止一次。
這時代,燒磚技術已經很成熟,但磚房不多。現代人推測:是因為黏合劑的原因。古人沒有水泥,砌磚房需要往黃泥中摻糯米汁等黏合劑,造成建房成本居高不下。
王鞏這時已經看出來了,這棟房子採用了完全不同的材料,比如屋頂不是鋪上茅草,而是用灰泥代替,這讓他很期待看到完工的房子。
“我且多留幾日,也住住‘東坡新居’”,王鞏微笑著說。
原本,歷史上王鞏會在蘇軾那裡盤桓五天,但現在他一口氣停留了十天,期間也參加了這次黃州文人的中秋聚會……
此事的後果是:一隻蝴蝶煽動了翅膀,多米諾效果爆發了。
房子建好後,晾了兩天開始粉刷,粉刷完後又晾了兩天,然後才是搬進新居。那雪白的牆壁讓王鞏讚賞不已,蘇東坡則豪興大發,很浪漫的在白牆上繪滿山石怪樹。臨走時,王鞏戀戀不捨,非問程夏要走了房屋的建築圖紙和建築方法。從此,石灰的用法擴散開來。
這棟外表普通,內部潔白素雅的房子也驚動了徐知州,看在蘇東坡的面子上,他倒沒有為難那些建房工人。最後,他也有樣學樣,問程夏要走了一份建築圖紙,在官衙內仿“東坡新居”的模樣,建了一棟磚房。
這棟新“雪屋”也讓蘇東坡恢復了一些人氣,臨近州縣的文人由此知道,這位大詩豪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也有人肯不計代價伸出援手。於是,蘇東坡的訪客逐漸多了起來,東坡新雪屋也逐漸成為黃州一景兒。
文人們對那個屋頂滑輪的設定尤其讚賞——人在屋頂飲酒談詩,所需要的茶水、酒菜可以透過滑輪吊上,無有攀援之苦,簡直是懶人最愛……
這滑輪設定,其實並不是刻意為之。現代農村民居都有這裝置,農村的屋頂是用來當曬穀場的,所以都裝上一步滑輪用於吊送穀物。趙興所設計的就一現代普通民居,所以有了這裝置。
在文人墨客的讚賞中,也有人提出見一見蘇東坡這位新門生,然而,趙興卻始終沒出現。直到重陽節都過去一月,趙興依舊沒有回來,這讓蘇軾禁不住有些忐忑。
按宋史記載,從海路到日本只需要七天。趙興一去,前後已過了倆三個月時間,就是送人送到日本也早該回來了。
難道是拿著我的詞告發去了?不會吧?我這幾首詞沒什麼犯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