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3/4 頁)
決戰體制”,使教育徹底適合“大東亞聖戰”的需要。
3�加強“建國精神”教育。所謂“建國精神”,其基本思想是“日滿一德一心”和“民族協和”。1940年7月15日,偽滿洲國頒佈了《國本奠定詔書》,創立“建國神廟”,奉祀“建國神廟”詔書日本的“天照大神”,極力宣揚“唯神之道”,並把它作為“建國精神”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唯神之道者,蓋即神之道,亦即神所啟示之道,乃奉體神意以為生活之原則者也”。武強主編《東北淪陷十四年教育史料》第一基地12頁,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日本侵略者把“天照大神”看成是宇宙間最高的神,是日本皇室的“祖神”,胡說由於“天照大神”的神威和日本天皇的保護才誕生了“滿洲國”,所以“滿洲國”國民必須恭敬“天照大神”,盡忠誠於“天皇陛下”,與日本“一德一心”。所謂“建國精神”教育,實質上是要人們崇敬和服從日本天皇,擁護日偽的殖民統治。1943年,日偽統治者為了強化“建國精神”教育,把原來初等教育設定的“國民”科和中等教育設定的“國民道德”科一律改為“建國精神”科。中學的“建國精神”科分為“國本”(“建國精神”)和“國勢”(地理,歷史)兩部分,而以“國本”為主。日偽當局在釋出的《關於國民高等學校建國精神教授要目制定之件》的訓令中,明確規定了“建國精神”科的教育目的和各年級的教育要點。一年級的教育要點是“皇帝陛下”、“帝旨奉體”、“忠孝”、“建國之理想”、“學生之使命”、禮法等;二年級為“建國神廟”、“國體”、“勤勞”、“本分”、“禮法”等;三年級為“唯神之道”、“至誠”、“尚武”、“報恩”、“道義”、“禮法”等;四年級為“日本之國體”、“東亞之共榮”、“政治”、“國防”、“經濟”、“國民覺悟”、“禮法”等。每項要點裡又分為若干個專案。如“日本之國體”一項包括“肇國之精神,天照大神之神敕”、“皇謨、神武天皇之詔敕”、“日本國體之精華及其歷史”、“對美英宣戰之詔敕,日本世界觀”等項內容。齊紅深《東北淪陷時期教育研究》第22頁,遼寧人民出版社1997年。日偽當局對該科教學特別重視,實行“新學制”之初,國民道德科佔總課時的5%,改成“建國精神”科後,則增加到12�5%,增加了一倍還多。
除去“建國精神”科外,其他各種教學也滲透著“建國精神”教育。國語科中,選編了有“建國精神”內容的課文。此外,“建國精神”教育貫穿在各項日常活動和“式日”活動中。學生每天上下學路過神社,在校經過“御影奉安殿”,都要脫帽行禮致敬;出入校門要向“建國神廟”或“建國忠靈廟”敬禮,否則就要受罰;學校每天要舉行“朝禮”,升偽國旗,向偽皇宮和日本天皇皇宮遙拜,祈禱“武運長久及戰歿英靈”,領讀或齊誦“國民訓”,校長或值日教員訓話、做“建國體操”等。每天放學前以班為單位舉行“終禮”,反省一天的行為。1943年以後,有的學校竟一天進行3次拜神活動。“式日”主要有元旦、入學日、畢業日、建校紀念日、春秋祀孔、“萬壽節”、“訪日宣詔紀念日”以及日本的“紀元節”、“天長節”、“明治節”等。“式日”皆按程式舉行“典禮”,其程式與“朝禮”大同小異。透過這些活動向學生灌輸“建國精神”的內容。
4�加強時局教育。時局教育是日偽統治者在戰爭環境下為“確立國防國家體制”和建立所謂“大東亞共榮圈”的需要而增加的思想教育內容。主要內容是:誦讀偽滿洲國發布的《國民訓》和各省釋出的《省訓》;組織學生收聽重要時局新聞,觀看日寇侵戰勝利的影片;要求學生寫“時局日記”,以增強對時局的認識;透過各科教學宣揚“日滿共同防衛”思想,等等。這些時局教育活動,一方面要青年學生在戰時環境下“守本分”、“忠君愛國”,另一方面是向青年學生灌輸戰爭意識,使之為“大東亞聖戰”效勞。所以,各級各類學校都被迫把時局教育列為教育的重點,有的學校還成立了時局教育委員會,進行時局教育的研究和宣傳工作。吉林省還發布了《時局訓》,作為時局教育的依據。其內容是:“①奉戴《時局詔書》;②明徽大東亞聖戰;③堅持日本必勝之大信念;④致率先垂範職域奉公之誠;⑤挺身於國土防衛、物資增產以協力親邦聖戰之完遂。”王野平主編《東北淪陷十四年教育史》第117~118頁,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此外,日偽統治者還強令各校學生參加捐獻和回收各種戰爭物資運動,以補充戰爭軍需的生產材料,並組織學生參加慶祝日軍勝利的###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