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2/4 頁)
育職業化。在各種國民高等學校中,減少中等文化基礎課的分量,實業科增加課時,佔全部課時的1/2;取消了系統知識和基本理論的講授,強調實際操作的訓練。學校成了名副其實的勞作訓練中心。參見齊紅深《東北地方教育史》第302…304頁,遼寧大學出版社1991年。
實行戰時教育體制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悍然發動全面的侵華戰爭。偽滿洲國陸續制定《國民精神總動員實施要綱》、《國家總動員法》、《勞動統制法》等法令,強迫和役使東北人民為侵略戰爭服務。1941年12月8日,日本帝國主義襲擊珍珠港,發動了太平洋戰爭。為了使侵略有一個穩固的後方和充足的物資保障,日本侵略者加強了對東北的政治、經濟等方面的控制。太平洋戰爭爆發的當天,偽滿皇帝就釋出了由關東軍起草的《關於大東亞聖戰的詔書》,要求“官民一心,萬方一志,舉國人而盡奉公之誠,舉國力而援盟邦之戰,以輔東亞戡定之功”。他們還制定了《治安維持法》、《保安矯正法》和《思想矯正法》等法令,強化法西斯統治。在經濟方面,制定了《戰時緊急經濟方策要綱》、《勞務新體制要綱》和《國民勤勞奉公法》等法令,進行瘋狂的經濟掠奪,強迫和役使東北人民為侵略戰爭服務。在這種形勢下,日偽當局為使教育適應侵略戰爭的需要,採取各種措施,對殖民奴化教育進行了強化。
1�加強軍事訓練。1940年2月,偽滿洲國公佈《向學校派遣陸軍現役軍官令》,加強對學生的軍事訓練。同年12月,日偽當局對學校規程進行了修正,明確規定:在國民高等學校、師道學校、師道高等學校、職業學校等增設教練科,在中等以上的學校普遍實行軍事訓練,以“培養至誠至忠之精神”,“提高國民資質,增強國防能力”。各校的軍事訓練由配備在各校的軍事教官具體負責。主要訓練內容,一是進行軍人思想素質訓練,灌輸日本法西斯的“武士道精神”和等級服從的思想。如:把學校、年級、班級分別編成大隊、中隊、小隊,隊員絕對服從大、中、小隊長,全體隊員要絕對服從教官,並有極其嚴厲的體罰措施。二是戰鬥能力的訓練,包括射擊、指揮法、防毒、防空、防衛、陣中勤務、旗語、距離測量、測圖等項內容。目的是使青少年學生具有一定的戰鬥能力和防衛能力,以適應戰爭需要。三是進行軍事演習。各校每年進行一次行軍演習,高年級學生全副武裝在前,低年級學生列隊隨後,沿途派出偵察兵搜尋“敵情”,進行假設性戰鬥演習,培養實戰能力。四是入營訓練。國民高等學校畢業年級都要有一次入營訓練。到偽滿“國兵”營和士兵一起生活,受訓上課、站崗放哨等,使學生體驗軍營生活。各類大學的軍事訓練除一般的訓練外,還設有戰車訓練、馬術訓練、航空訓練等。1943年後,由於日本侵略者在太平洋戰爭中連續失利,日偽統治者進一步強化學校的軍事訓練。3月,把中、小學原來的體育科改成體練科,並公佈了《戰時學生體育訓練要綱》,使學校體育轉向軍事化。學校軍事訓練的時數大大增加,訓練內容增多。過去每週規定一定的時數,現在實行“終日訓練”,過去是一般專案的訓練,此時則增加了“實戰訓練”,如進行包紮、救護、行軍、防空等,還組織學生到兵營去實地學習。
。。
教育侵略日本對華教育侵略(15)
2�加強對教育的統治。1942年12月8日,偽滿洲國發表了《基本國策大綱》,提出十年施政的三項基本方針之一是:“振興文教,謀產業之劃期的發展之同時,並作勤勞興國之民風,以使民生向上,用期培養充實國力。”根據這一基本方針,日偽當局於1943年4月重新設立文教部,強化中央教育行政機構的領導作用。新建文教部設官房和學務、教學,教化三司,其中教學司是重心。它由原民生部教育司的教學官室和編審官室合併擴大而成,設企劃、指導、編審三個部,掌握教育內容。其中企劃部掌管教育計劃、“建國精神顯揚”對策、思想對策及時局教育、學校教育方針、教育制度等事項;指導部掌管視學制度運用、訓練師資、軍事教育、“勤勞奉仕”等事項。編審部掌管學校用教科書的編審和發行及分配、學校用圖書的審查、教學要點、教科書審議委員會及國語、日語、蒙語調查等事項。可見,日偽統治者重建文教部,是為適應侵略戰爭需要而採取的措施,其目的是加強對教育的統制,為侵略戰爭服務。不久,日偽當局又公佈了文教審議委員會官制,成立最高文教政策審議機關——文教審議會,“從而對前所未有的重大時局確立文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