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部分(第1/4 頁)
告回顧美國三十年來不斷加深的捲入》。報道內容佔內頁六版的篇幅,一欄一欄的密排小字重新印出了美國的公報、建議、闡述立場的檔案、電報、總統命令,全都涉及美國在印度支那的活動。這大概是各國政府有史以來最突出的洩露機密檔案事件,而這還僅僅是個開頭。編輯們表示,以後連續發表的部分還將透露更多的東西。
《紐約時報》得到的東西,原來是羅伯特·麥克納馬拉辭去國防部長不久前,由他委託進行的一次大規模研究的檔案副本。報紙稱之為“五角大樓檔案”的這些檔案,是由35位學者編纂的,這些學者中包括蘭德公司智囊班子裡的分析家,編纂工作就是在麥克納馬拉辦公室的隔壁完成的。檔案共有47卷打字稿——4000頁記錄,3000頁說明,總共250萬字。內容全屬機密,但不是軍事性的,因此不致危害現仍待在越南的美國部隊;也不包括尼克松執政時期的材料。麥克納馬拉的初意是想弄清楚美國是怎樣陷入越南的沼澤的。檔案也的確回答了這個問題。有些檔案還回溯到杜魯門執政的年代。這些檔案顯出很多官員極為無能、愚蠢,甚或更糟糕。據檔案揭露,在所謂東京灣事件發生的幾個月前,林登·約翰遜就下令起草了關於東京灣問題的決議。更糟的是,就在1965年約翰遜決定在越南投入美國步兵的那一天,他曾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說,據他所知,“沒有人提出或公佈什麼具有長遠影響的戰略”。
接替麥克納馬拉擔任國防部長的克拉克·克利福德一直還沒有時間閱讀過這份研究報告。亨利·基辛格曾參加這一研究工作,但他沒有看到全面的研究專案。在《紐約時報》開始發表這份研究報告的那個要命的星期日早上以前,尼克松總統甚至不知道有這份材料存在。儘管這並不影響尼克松本人和他對這場戰爭的指導,但他十分惱火。他覺得政府能否保守機密是關係重大的。他認為,這次沒有涉及他自己的機密,並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下一次就難說了。況且,在他和基辛格正小心翼翼地制定自己的越南政策時,這些檔案卻揭開了舊的瘡疤,再度提出了令人難堪的政府信用問題。
6月14日,星期一,《紐約時報》發表了這批檔案的第二部分。米切爾打電話給白宮,建議政府透過法院對付《紐約時報》。尼克松同意。米切爾給報社打電報,“客氣地”建議不要再刊載了。他警告說,如果編輯們繼續幹下去,法院可以根據間諜法判他們的罪,罰款1萬元,並判處十年監禁。而政府是要提出公訴的;因為這一洩密事件“對美國國防的利益”正在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紐約時報》在頭版刊登了有關司法部長進行威脅的報道,還並排連續刊登了這批檔案的第三部分。
接連兩星期,報紙的本地新聞編輯部和法庭都忙亂不堪。一批政府律師在助理司法部長羅伯特·馬迪安的領導下,於星期二來到紐約聯邦法院,要求對報社編輯發出禁令。一位上任剛好五天的法官,安排於星期五進行審訊,併發布了一項臨時限制命令。《紐約時報》順從地停止刊登,但星期五《華盛頓郵報》卻開始刊登該報關於檔案的報道。很清楚,《華盛頓郵報》編輯們也有同一的訊息來源。四天後,《波士頓環球報》也開始刊登這些檔案。同時,美聯社開始往世界各地播發《華盛頓郵報》所發表的檔案。刊登該項檔案的報紙也有《紐約時報》。
馬迪安到法院去對《華盛頓郵報》起訴,但是,華盛頓聯邦法院的法官連個臨時性命令也不肯釋出。他認為,政府不能“事先限制發表本質上屬於歷史性的資料”。美國上訴法院以二比一的多數透過對《華盛頓郵報》發出禁令。紐約市法院法官拒絕對《紐約時報》發出永久性禁令,但決定把臨時禁令延長以等待上訴法院做出判決。最後,在下一個星期五,1873號和1875號兩案交到了美國最高法院,該院以六比三的票數做出有利於報界的裁決。接著,九位法官提出多至六種的不同意見。尼克松提名的伯格和哈利·布萊克門,同約翰·哈倫一起,構成少數。
馬迪安的主張是,司法部不過是為了國家安全的需要,試圖收回被盜檔案。可疑的盜竊者是誰,當時沒有指明,但聯邦調查局是知道的。此人就是丹尼爾·埃爾斯伯格,哈佛大學的優等畢業生,寫過一篇論決策過程的博士論文,曾在蘭德公司工作,後成為麥克納馬拉的親信,協助編纂過“五角大樓檔案”。他最初屬於鷹派,後來由於事態的變化,和其他許多鷹派一樣,變成了鴿派。因為他成了使公司難堪的人物,便辭去蘭德公司的工作,在馬薩諸塞州理工學院任研究員。對於是否公佈這批檔案,他長期猶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