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3/4 頁)
很難了解其真實情況而難以及時地對症處理,再加上失眠作為臨床症狀不會直接導致生命危險,心理因素導致的睡眠障礙就成了最容易被醫生忽視的問題。另外,患者為避免因長期失眠而就診的困難與麻煩,許多人都採取一次性儘可能多地配藥的這種最簡單的方法,以減少往返醫院的次數。結果,這樣的做法一方面掩蓋失眠的真正原因,使醫生不能針對病因合理用藥,另一方面,增加因長期應用一種鎮靜催眠藥導致的軀體及精神的依賴性。長此以往,藥物越用越多,療效越來越差。到最後,即便導致失眠的心理因素已經不復存在,但長期不合理用藥卻造成了患者對藥物的成癮性和依賴性。
現實生活中沒有理由迴避由心理因素導致的疾病,一旦發生問題,必須高度重視,認真對待,僅靠簡單地吃幾片安眠藥是遠遠不夠的。
注意事項
1。提高睡眠質量。我們知道,睡眠對於大腦健康是極為重要的。人一般需要有8個小時以上的睡眠時間,並且必須保證高質量。如果睡眠的時間不足或質量不高,那麼對大腦就會產生不良的影響,大腦的疲勞就難以恢復,嚴重的可能影響大腦的功能。如果睡眠不足或睡眠質量差,就應適當增加睡眠的時間,比如夏天午睡片刻,並且要設法改善睡眠狀況等。
2。睡眠要適量。我們的一個重要觀點是:決不可少睡。在很多書上都說,成年人一般每天睡6-7個小時就差不多了。可是最近美國心理學教授詹姆斯?馬斯博士指出,一個人晚上睡眠6-7個小時是不夠的。他對睡眠研究的結果表明,只有8個小時睡眠才能夠使人體功能達到高峰。所以什麼是“適量”,主要是“以精神和體力的恢復”作為標準。
人的睡眠分為慢動眼睡眠和快動眼睡眠兩個時向。濃度的快動眼睡眠在記憶儲存、維持組織、資訊整理及新的學習、表現等都發生在快動眼睡眠的最後階段,而快動眼睡眠通常發生在8小時睡眠期的後部,並可以持續90分鐘左右。雖然我們可能並沒有覺察到,但是,我們當中大部分人的睡眠其實都是不夠的,這不僅降低了生活質量,還可能引發疾病。
為了彌補這種普遍的睡眠不足,馬斯博士提倡“小睡”。這種小睡是指每天正式睡眠醒來後再小睡20分鐘,其效果比晚上早睡要好得多。
3。睡覺的環境。睡覺應該有一個合適的環境,主要是一個清靜的臥室和舒適的臥具。通風是臥室的一個重要條件,因為新鮮的空氣比什麼都重要。無論室外的溫度高低,睡覺之前都應該開窗換氣。選擇一張舒適的床,一般以軟硬適中的棕繃床或軟木板的褥子為宜。枕頭軟硬要適中,儘量做到冬暖夏涼。
如何消除焦慮情緒的溫馨提示
下列每一個問題,A代表“很少有”,B代表“有時會”,C代表“經常有”,D代表“絕大多數時間是”。
1。老闆對你一笑,你回家後分析足足1小時,懷疑他別有用心。
2。同事說他把剛發的工資弄丟了,你很擔心他懷疑小偷是你。
3。各種傳媒大炒世界末日之際,你已經買好了救命用的各種儲備。
4。不常看恐怖片,但總覺得看見自己被人大卸八塊,不過不痛。
5。陽光明媚的清晨,你卻覺得今天一定會倒黴。
6。季節沒有到隆冬,你卻時時感到四肢發抖、手指發顫。
7。坐在辦公室裡覺得頭痛、背也痛,好像剛剛踢完一場足球。
8。晚上從不會通宵打麻將,白天卻一樣呵欠連天,四肢無力。
9。似乎屁股上有刺,你總是坐不下來,心裡一團糟。
10。明明是坐電梯上樓,卻突然覺得心跳加快。
11。小學時你曾因同桌向你笑而眩暈過一次,現在卻經常發生。
12。頻繁嘆氣,並非心情不好,而是覺得缺氧、胸悶。
13。睡覺時覺得床上有小螞蟻,因為手指、腳趾會一陣刺痛發麻。
14。不常吃生猛海鮮,胃還是經常會痛,還會拉肚子。
15。正在逛街時突然想扶著牆,因為覺得自己要昏倒。
16。不願與人握手,手總是很溼。
17。沒多喝水卻總要頻繁去廁所。
18。並沒有人向你暗送秋波,你卻覺得雙頰發燙,臉色發紅。
19。躺在床上總是睡不著。
20。好不容易睡著了又被嚇醒:該死的,又做噩夢!
記分標準為:A:1分;B: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