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2/4 頁)
安,我難道成了一害?”
梁不知其言之所指,乃唯唯,未敢置可否。閻這話中之意說的是甚呢?原來,1929年南京編遣會間,閻去了南京,休會期間,忽然心血來潮,到了無錫一遊。閻等先看了東林書院,又泛舟五里湖上,遊覽了蠡園。閻對功成隱退、經商致富的范蠡和西施讚歎不已。言談之間,看到西面一山突兀,甚為奇特。遂信口問道:“那是何山?”
嚮導答:“錫山。”
閻聽了不解道:“既有錫山,貴縣又何稱無錫?”
嚮導答:“錫山原來有錫,所以叫錫山。也正是因為有錫,引得老百姓去採。一時之間,採錫者蜂擁而至,豪強佔地霸產,引起了不斷的械鬥,常有人被打死,官府忙亂,百姓亦有苦難言。也不知什麼時候,錫採完了,老百姓反到安定了,一派太平景象,後來,這縣就改為無錫。我們無錫人有一句話,叫做‘有錫則民亂,無錫則民安’。所以,無錫人不以無錫為憾事。”
嚮導說到這兒時,突然想到遊覽者乃閻錫山,自己的話犯了忌,乃戛然而止。他想賠禮,又難以啟口,尷尬懊悔,不知所措。閻聽了,雖心中不快,卻沒有作聲。今日兵敗,自己逃難大連,不由反省自己。閻素來迷信,所以想到無錫之遊時嚮導的話,他問得沒頭沒腦,梁自然不好回答。
。。
“五龍會水”的祖墳
閻錫山的處世哲學是“在存在中求生存”,“在縫隙中求生存”。對於山西統治地位的丟失,他自然不甘心,決心冒險返回山西,重掌大權。1931年8月5日,閻在48歲生日間,花了400元美鈔包租了一架日本小飛機,偷偷地飛回了大同,途中,小飛機差點兒降在石家莊。閻此行,真是冒了生命之險。
閻到了河邊老家後,第一件事是到祠堂拜祖先,又到祖墳地裡焚香燒紙。閻氏墓地在河邊村的西南角,四周有五條路交叉,這是閻的父親閻書堂請有名的風水先生看的墳圖。名為“五龍會水”之地。閻氏祠堂也建在這裡。祠堂佔地5畝,坐東向西,一進三院。祠堂大門南北兩座中式木牌樓,油漆彩畫。祭奠堂裡,擺滿閻氏祖先牌位,都有祖匣罩著,香爐供器為白錫鑄成。北邊小院的房間內,擺放著旌旗傘蓋,都是紅白喜事用品。花轎棺罩也為描龍繡鳳,紅漆招杆,真可謂“桃角紅絲龍頭穗,滿面玻璃花花翠”。
閻到了五臺家鄉,蔣介石很快知曉,雖下令驅除,然不久即發生了九一八事變,驅閻的事就停了下來。此後,閻又在蔣、汪、孫(科)、胡(漢民)的相鬥之中,慢慢地站穩了腳步,當上了“太原綏靖公署主任”,此為1932年2月29日之事。於是,蔣、閻又和好。到了1934年8月,蔣介石還偕夫人宋美齡到太原訪問,併到了河邊村拜見了閻老太爺,並給閻之父行鞠躬大禮。蔣為何去拜見閻之父,至今仍是個謎。而閻之父卻於蔣向他鞠躬的第二年死了,人謂其福淺,經不住“皇帝”的大禮而折了壽。
電子書 分享網站
閻錫山改地名
1937年七七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南京國民政府任命閻錫山為第二戰區司令長官,指揮山西、晉綏的所有部隊。然抗戰不到一年,山西就被日軍所佔領。閻錫山遂帶著第二戰區的黨政軍要人,跑過了黃河西,先到了陝北洛川。閻原想駐在這裡,忽然心血來潮,覺得“洛川”二字不好,“洛”與“落”為諧音,洛川即失敗沒落之意,而自己名為伯川,若把司令部設在這裡,是“伯川”入“落川”,大將犯了地名。於是,閻以此地距紅軍較近為由,移到了宜川。其實宜川距紅軍更近。但宜川二字諧音好。宜乃適宜之意,宜川寓意為很適宜容納自己這閻伯川。於是閻將司令部設在了宜川的秋林鎮。閻為何選擇秋林鎮?這其中也有講究。秋林鎮在春秋時屬秦國。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公子重耳避難於秦時曾住在這裡,而閻西渡黃河也是避難,所以選擇這裡,想借古人的陰神保佑他。閻住秋林之後,又把秋林鎮改名興集,取興旺之意,因秋林鎮到了清代,屢遭兵災,已半成廢墟。
陝西為胡宗南所轄,閻等住宜川,終為寄人籬下,一年後,閻決定回河東,他要在自己家的土地上抗日。1940年4月間,閻將戰區司令部移往山西吉縣南村坡。南村坡僅有數戶人家,西瀕黃河,東距吉縣60華里,坡下為黃河東岸小船窩渡口,壺口大瀑布距此不遠。坡南正向為連綿的高山,重巒疊嶂。閻令人在山坡上挖了上千座窯洞。司令部各機關都住在窯洞中。閻又認為南村坡之諧音為難存伯,與己字伯川的“伯”音同,“難存伯”就是難存他閻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