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3/4 頁)
本進行文明競爭,要將競爭重點從簡單激烈地表達民族情緒轉向綜合國力和文明程度的競爭中去,我們也要培養冷靜理智的愛國主義,而不是極端的民族主義,懂得一切從國家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發去解決問題。
第四,不要諱談學習日本。在當前的民意環境中,談學習日本或許要冒一定風險的,甚至會遭到誤解。正是因為這樣,才反映了我們認識日本上的又一大誤區。日本民族是全世界最擅長學習的民族之一,日本在古代學習中國,在現代學習西方,一旦開始學習,日本人總是全身心投入,去掌握對方先進文化的精髓和要義,甚至掌握對方的弱點。日本學習我們那麼多東西,並反過來要超越和戰勝我們,我們為什麼要諱談學習日本?日本好的東西我們當然要學習,不僅要學習,還應該全面地去了解、研究,在國家財政狀況允許下,我們應當多加投入,培養全面的知日派和日本研究專家,建立專門的日本研究機構,全面收集日本的各種政治、經濟、社會和民意調查資料,並建立資料庫進行全面的日本研究分析,充分做到認識日本、瞭解日本、研究透日本,才有可能談得上在與日本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假如“東亞雙雄”聯手
綜觀中日兩國曆史,在19世紀中國急劇衰落之前,中國多年間是東亞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主導性大國,日本跟中國相比不是同等量級的對手。19世紀中後期中國、日本同時被西方列強用炮艦開啟國門,幾乎也在同一時期雙方都進行改良革新(日本的明治維新,中國的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不同的是,日本透過成功的革新迅速加入列強的行列,而中國則江河日下,甚至於1894年被日本擊敗。以此為標誌,東亞數千年來以中華為核心的朝貢體系被打破。而我國則開始進入更加多災多難的歷史階段,不僅受到西方列強的欺凌,還受到近鄰日本的欺辱,日本侵華的殘酷程度遠超過其他任何西方列強,為我們民族留下了苦難深重的集體記憶。以1895年《馬關條約》的簽訂為標誌,東亞歷史進入了日強中弱、日升中衰的局面,東亞以中國為中心的平衡局面被正式打破,整個亞洲都籠罩在日本軍國主義的陰影之下,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迅速從廢墟中崛起,從一個被擊敗的軍事帝國轉而成功地躍升為先進的資本主義經濟強國。1952年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還僅佔英國和法國的1/ 3,10年後的1962年其GDP就超過了法國,1967年和1968年則先後超過了英國和德國,從此長期穩坐資本主義第二號經濟強權的寶座。 。。
第二章 獨特的日本考驗中國的崛起(9)
20世紀80年代日本經濟咄咄逼人地在全世界發起攻勢,“日本天下第一”、“億萬國民皆為中產階級”、“日本經濟殖民美國”的口號喊得滿天響,西方媒體也驚呼“日本人來了!”關於日本崛起、日本強大和日本威脅甚至是日本經濟征服世界的報道不絕於西方媒體,日本人的信心也空前地爆棚。
同一時期,中國結束了百年內亂,建立了人民共和國,中國人的凝聚力大大加強,擰成了一股繩,中國既不依賴前蘇聯,也不依賴美國,獨立自主地成為世界政治中的一極。但由於計劃經濟的嚴重僵化失靈,中國的閉關鎖國,再加上“*”將中國帶入了十年浩劫,中國雖然成為令世界尊重的一支獨立自主的重要政治力量,但在經濟和科技水平上和日本的距離被大大地拉開了。在這一歷史時期,東亞出現了一個獨特的歷史現象,那就是日本崛起為經濟、科技強權,中國在有限的國力下也成為世界政治中僅次於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第三極。
直至1979年,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開啟了中國封閉的國門,採取了改革開放的國策,揭開了中國和平崛起的序幕。而之後不久的1990年,日本的經濟擴張達到頂峰,經濟快速增長背後隱藏的許多泡沫被一一戳破,經濟結構性危機全面爆發,日本人的信心大大受挫,悲觀失望的情緒在日本蔓延。而中國在確立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後,宏觀經濟取得了長時間的高速發展,產生了舉世矚目的經濟奇蹟。進入2000年以後,中國熱在全世界發燒,可以說是熱浪滾滾,中國的和平崛起成為世界經濟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我身在德國,長期接觸德文媒體和英文媒體,也長期在夜校教授業餘中文課,以親眼所讀和所見見證了中國的崛起是如何一年一年越來越引起西方世界矚目,中國熱是如何在西方社會擴充套件開來的。
特別是近幾年來,西方媒體對中國的報道大大增加,中國的崛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